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背景 | 第8-10页 |
1.1.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8-9页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 漏磁检测在国内的应用概况 | 第10页 |
1.3 漏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输油管道腐蚀及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12-18页 |
2.1 管道产生腐蚀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 第12-13页 |
2.1.1 电化腐蚀 | 第12页 |
2.1.2 化学腐蚀 | 第12页 |
2.1.3 微生物腐蚀 | 第12-13页 |
2.2 几种无损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13-18页 |
2.2.1 超声检测 | 第13-15页 |
2.2.2 涡流检测 | 第15-16页 |
2.2.3 漏磁检测 | 第16-18页 |
第三章 漏磁检测原理 | 第18-28页 |
3.1 漏磁检测原理 | 第18-19页 |
3.2 磁化技术 | 第19-20页 |
3.2.1 磁化方式概述 | 第20页 |
3.2.2 优缺点对比 | 第20页 |
3.2.3 材料磁化到饱和所需磁通密度的影响因素 | 第20页 |
3.3 线圈磁场的分布及计算 | 第20-21页 |
3.3.1 薄壁线圈磁场的计算 | 第21页 |
3.4 主动磁场 | 第21-22页 |
3.4.1 主磁场的方向 | 第21-22页 |
3.4.2 缺陷走向与主磁场方向间的关系 | 第22页 |
3.5 漏磁检测的使用条件 | 第22-25页 |
3.5.1 适用性 | 第23页 |
3.5.2 纵向不连续性的探测 | 第23-25页 |
3.5.3 横向不连续性的探测 | 第25页 |
3.6 缺陷引起的漏磁及人工缺陷 | 第25-26页 |
3.6.1 漏磁通 | 第26页 |
3.7 漏磁场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3.7.1 缺陷方向 | 第26页 |
3.7.2 缺陷形态 | 第26页 |
3.8 漏磁检测灵敏度 | 第26-28页 |
3.8.1 干扰信号 | 第27-28页 |
第四章 MH线漏磁检测及几何检测数据分析 | 第28-43页 |
4.1 管道工程概况 | 第28-33页 |
4.1.1 管线情况 | 第28-29页 |
4.1.2 管线主要技术参数 | 第29-32页 |
4.1.3 漏磁检测及标准几何检测 | 第32页 |
4.1.4 常规漏磁检测及测径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4.2 检测结果与数据质量分析 | 第33-43页 |
4.2.1 检测结果 | 第33-39页 |
4.2.2 质量分析 | 第39-43页 |
第五章 MH线漏磁检测器卡堵原因分析 | 第43-54页 |
5.1 MH线(QZ-HD)六直板漏磁检测器卡堵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5.1.1 漏磁检测器卡堵事件经过 | 第43-45页 |
5.1.2 原因分析 | 第45页 |
5.2 MH线(HD-SC)钢刷漏磁检测器卡堵原因及解决方案 | 第45-54页 |
5.2.1 项目执行概况 | 第45-46页 |
5.2.2 漏磁检测器卡堵事件经过 | 第46-51页 |
5.2.3 漏磁检测器卡堵原因分析 | 第51-5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