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

刘仙洲中国古代机械史学思想初探

中文摘要第12-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引言第15-21页
    0.1 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0.2.1 国内研究动态第16-18页
        0.2.2 国外研究动态第18页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19页
        0.3.1 研究内容第18页
        0.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0.4 创新之处第19-20页
    0.5 不足之处第20-21页
第一章 刘仙洲生平、活动和贡献第21-29页
    1.1“仙洲”的由来第21-22页
    1.2 教育的成就第22-27页
    1.3 开拓中国古代机械史研究第27-28页
    1.4 推动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第28页
    1.5 小结第28-29页
第二章 刘仙洲的中国古代机械分类思想第29-38页
    2.1 中国古代机械分类简介第29-30页
    2.2 比较视野下的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分类思想第30-34页
        2.2.1 刘仙洲与王祯关于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分类思想的对比第30-33页
        2.2.2 王祯《农书》与刘仙洲的契合之处第33页
        2.2.3 王祯的分类并非一目了然第33页
        2.2.4 刘仙洲分类方法优劣之比较第33-34页
    2.3 刘仙洲与李约瑟关于中国古代机械分类思想的对比第34-36页
        2.3.1 李约瑟分类法简介第34-35页
        2.3.2 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的分类第35页
        2.3.3 李约瑟与刘仙洲关于中国古代机械分类的对比第35-36页
        2.3.4 二者对比的总体分析第36页
    2.4 刘仙洲对后世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影响第36-37页
    2.5 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刘仙洲对中国古代机械的复原研究第38-49页
    3.1 对机械零件的复原研究第38-39页
        3.1.1 运用现代机械理论对古代机械零件进行复原第38-39页
        3.1.2 在前人复原作品对照中进行创新第39页
    3.2 对古代农耕方式的复原第39-40页
    3.3 对马排的简单复原第40-42页
    3.4 对“木牛流马”的复原第42-46页
        3.4.1 一考刘仙洲之“木牛流马”第42-43页
        3.4.2 二考刘仙洲之“木牛流马”第43-45页
        3.4.3 试论“木牛流马”发明人问题第45-46页
    3.5 王振铎与刘仙洲机械复原的比较第46-48页
    3.6 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刘仙洲与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史学第49-59页
    4.1 刘仙洲的治机械史思想第49-54页
        4.1.1 应用图片资料对古代机械进行研读第49-51页
        4.1.2 注重考证古代机械发明起源第51-52页
        4.1.3 用现代机械理论编史及解释第52-53页
        4.1.4 重视原始文献的收集整理第53-54页
    4.2 对后世的影响及相关比较第54-57页
        4.2.1 对《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补编)》的影响及比较第54-55页
        4.2.2 对《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二编)》的影响及比较第55-57页
    4.3 小结第57-59页
结语第59-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生物自然发生之争研究-“罗广庭事件”的源与流
下一篇:中条山铜尾矿库坝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