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中条山铜尾矿库坝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中文摘要第13-15页
ABSTRACT第15-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24页
    1.1 引言第18页
    1.2 尾矿坝污染现状及危害第18-19页
    1.3 土壤微生物对尾矿坝的恢复作用第19-20页
    1.4 植物群落对尾矿坝的复垦作用第20页
    1.5 尾矿坝土壤质量的评价第20-21页
    1.6 课题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1-24页
        1.6.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1-22页
        1.6.2 研究内容第22页
        1.6.3 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中条山铜尾矿库坝面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特征第24-40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4-25页
    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第25-26页
    2.3 研究方法第26-29页
        2.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26页
        2.3.2 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第26-27页
        2.3.3 土壤酶活性测定第27页
        2.3.4 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第27页
        2.3.5 高通量测序第27-28页
        2.3.6 数据分析第28-29页
    2.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9-37页
        2.4.1 尾矿坝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和土壤质量动态第29-31页
        2.4.2 尾矿坝植物群落调查及多样性分析第31页
        2.4.3 尾矿库坝植物群落多样性、土壤质量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31-33页
        2.4.4 尾矿库坝面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第33-34页
        2.4.5 细菌群落功能基因变化第34-37页
    2.5.讨论第37-38页
        2.5.1 尾矿坝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37页
        2.5.2 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第37-38页
        2.5.3 细菌群落功能预测第38页
    2.6 结论第38-40页
第三章 中条山铜尾矿库坝面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尾矿坝土壤的恢复作用第40-48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40页
    3.2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第40页
    3.3 研究方法第40-41页
        3.3.1 高通量测序第40-41页
        3.3.2 数据处理第41页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3.4.1 尾矿坝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和土壤质量特征第41页
        3.4.2 尾矿坝植物群落调查及多样性分析第41页
        3.4.3 尾矿库坝面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第41-43页
        3.4.4 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43-44页
        3.4.5 土壤微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土壤质量的相关性第44-45页
    3.5 讨论第45-46页
        3.5.1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第45页
        3.5.2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45-46页
        3.5.3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对尾矿坝生态系统的恢复第46页
    3.6 结论第46-48页
第四章 中条山铜尾矿坝生态恢复过程中细菌多样性特征第48-67页
    4.1 研究区概况第48页
    4.2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第48-49页
    4.3 研究方法第49-54页
        4.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49页
        4.3.2 土壤基因组提取第49页
        4.3.3 细菌 16S rDNA V3可变区的PCR扩增第49-50页
        4.3.4 DGGE试剂准备第50-52页
        4.3.5 DGGE胶的制备第52页
        4.3.6 DGGE凝胶电泳及染色第52-53页
        4.3.7 数据分析第53-54页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54-63页
        4.4.1 土壤理化性质的时空动态第54-55页
        4.4.2 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第55-56页
        4.4.3 土壤质量的时空动态第56页
        4.4.4 DGGE电泳指纹图谱分析第56-60页
        4.4.5 尾矿坝细菌群落多样性动态第60-61页
        4.4.6 土壤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第61-63页
        4.4.7 尾矿坝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构建机制分析第63页
    4.5 讨论第63-67页
        4.5.1 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土壤质量动态变化第63-65页
        4.5.2 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65页
        4.5.3 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形成机制第65-6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7-70页
参考文献第70-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硏究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刘仙洲中国古代机械史学思想初探
下一篇:栗实象甲的病原真菌及其致病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