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10-16页
    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第10-11页
    2 研究综述第11-14页
    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5页
    4 研究的创新点第15-16页
1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第16-25页
    1.1 隐性教育第16-20页
        1.1.1 概念第16-18页
        1.1.2 特征第18-19页
        1.1.3 功能第19-20页
    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第20-22页
        1.2.1 概念第20页
        1.2.2 特征第20-21页
        1.2.3 功能第21-22页
    1.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第22-25页
        1.3.1 概念第22页
        1.3.2 特征第22-23页
        1.3.3 功能第23-25页
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和基本依据第25-33页
    2.1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第25-28页
        2.1.1 基于中世纪高等教育单一功能的阶段第25-26页
        2.1.2 基于近代高等教育两大功能的阶段第26页
        2.1.3 基于现代高等教育三大功能的阶段第26-27页
        2.1.4 基于当代高等教育四大功能的阶段第27-28页
    2.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第28-30页
        2.2.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第28页
        2.2.2 隐性教育理论第28-29页
        2.2.3 内隐学习理论第29-30页
    2.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依据第30-33页
        2.3.1 立德树人的实践要求第30-31页
        2.3.2 教书育人的实践要求第31页
        2.3.3 管理育人的实践要求第31-32页
        2.3.4 服务育人的实践要求第32-33页
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现状分析第33-41页
    3.1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第33-37页
        3.1.1 基于显隐结合,隐性为辅的实践探索第33-34页
        3.1.2 基于显隐结合,隐性为主的实践探索第34-36页
        3.1.3 基于显隐结合,不分主次的实践探索第36-37页
    3.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第37-41页
        3.2.1 有益经验第38-39页
        3.2.2 薄弱环节第39-41页
4 增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第41-55页
    4.1 明确目标第41-43页
        4.1.1 促进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互转化第41-42页
        4.1.2 体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互补充第42页
        4.1.3 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互融合第42-43页
    4.2 更新理念第43-45页
        4.2.1 实践育人理念第43页
        4.2.2 党建育人理念第43-44页
        4.2.3 环境育人理念第44页
        4.2.4 文化育人理念第44-45页
    4.3 丰富内容第45-47页
        4.3.1 政治素质类内容第45页
        4.3.2 思想素质类内容第45-46页
        4.3.3 道德素质类内容第46页
        4.3.4 法律素质类内容第46-47页
    4.4 拓宽渠道第47-49页
        4.4.1 实践教学渠道第47页
        4.4.2 校园文化渠道第47-48页
        4.4.3 社会实践渠道第48-49页
        4.4.4 网络平台渠道第49页
    4.5 改进方法第49-55页
        4.5.1 经验传授与自我感悟相结合第50页
        4.5.2 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第50-51页
        4.5.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51-52页
        4.5.4 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第52-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致谢第59-60页
作者简介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持续民俗时尚的商业计划书
下一篇:泰国浪漫海滩度假村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