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3-22页 |
1 胃癌的中医沿革 | 第13-14页 |
2 胃癌的内科治疗现状 | 第14-16页 |
2.1 化疗 | 第14页 |
2.2 靶向治疗 | 第14-16页 |
2.2.1 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 第15页 |
2.2.2 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 | 第15页 |
2.2.3 阿帕替尼(Apatinib) | 第15-16页 |
3 胃癌自噬研究概况 | 第16-20页 |
3.1 自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 第16-17页 |
3.2 信号通路是自噬的关键环节 | 第17-20页 |
3.2.1 PI3K/Akt/mTOR通路 | 第18页 |
3.2.2 AMPK/mTOR通路 | 第18-19页 |
3.2.3 MAPK/mTOR通路 | 第19页 |
3.2.4 非mTOR通路 | 第19页 |
3.2.5 中医药自噬研究 | 第19-20页 |
4 RA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2-47页 |
实验一 RA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22-3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1.1 实验细胞株 | 第22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2-24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页 |
1.4 主要试剂及药物的配制 | 第24页 |
2 方法与步骤 | 第24-25页 |
2.1 MTT实验 | 第24页 |
2.2 FCM实验 | 第24-25页 |
2.3 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 | 第25页 |
2.4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第25页 |
2.5 统计处理 | 第2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5-30页 |
3.1 RA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 RA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26-30页 |
实验二 RA对胃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 第30-3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1.1 实验细胞株 | 第3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0-31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页 |
2 方法与步骤 | 第31-32页 |
2.1 透射电镜实验 | 第31页 |
2.2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第31-3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2-36页 |
3.1 RA诱导胃癌细胞自噬 | 第32-33页 |
3.2 RA对胃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 第33-36页 |
实验三 RA对MAPK通路的影响 | 第36-3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1.1 实验细胞株 | 第36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2.1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第37-3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8-39页 |
3.1 RA对MAPK通路的影响 | 第38-39页 |
实验四 RA诱导的自噬和凋亡的关系 | 第39-4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9-41页 |
1.1 实验细胞株 | 第39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2.1 免疫荧光实验 | 第41页 |
2.2 MTT实验 | 第41-42页 |
2.3 FCM实验 | 第42页 |
2.4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第4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2-47页 |
3.1 HCQ、Rap对胃癌细胞自噬的调控 | 第42-45页 |
3.2 调控自噬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45-47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7-50页 |
1 诱导凋亡是RA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主要机制 | 第47-48页 |
2 诱导自噬也是RA的药理作用之一 | 第48页 |
3 激活MAPK信号通路是RA发挥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 | 第48-49页 |
4 RA诱导的胃癌细胞自噬拮抗凋亡 | 第49-50页 |
第四部分 总结及展望 | 第50-52页 |
1 课题结论 | 第50页 |
2 创新点 | 第50-51页 |
2.1 研究RA对胃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 第50页 |
2.2 选取三株(HGC-27、SGC-7901、SNU-1)不同分化程度细胞 | 第50页 |
2.3 应用HCQ和Rap调控自噬后,观察凋亡变化 | 第50-51页 |
3 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3.1 未探索自噬拮抗凋亡的机制 | 第51页 |
3.2 未探索自噬拮抗凋亡的瓶颈效应的机制 | 第51页 |
3.3 缺乏体内实验佐证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75页 |
附录一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56-57页 |
附录二 | 第57-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