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第二章 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理论的分析与综述 | 第13-23页 |
2.1 薪酬的内涵、功能与分配原则 | 第13-16页 |
2.1.1 薪酬的内涵 | 第13-14页 |
2.1.2 薪酬的功能 | 第14-15页 |
2.1.3 薪酬的分配原则 | 第15-16页 |
2.2 薪酬管理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2.2.1 薪酬管理的内涵 | 第16页 |
2.2.2 薪酬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18页 |
2.3 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2.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制度的沿革概述及主要问题 | 第23-31页 |
3.1 我国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制度沿革概述 | 第23-27页 |
3.1.1 供给制向货币工资制调整时期(1949-1956) | 第23页 |
3.1.2 与计划经济相伴而生,统一的职务等级工资制时期(1956-1985) | 第23-24页 |
3.1.3 推行以职务工资为主体的结构工资制时期(1985-1993) | 第24-25页 |
3.1.4 津贴制度配合下的职务等级工资制时期(1993-1999) | 第25页 |
3.1.5 实施校内岗位津贴制时期(1999-2006) | 第25-26页 |
3.1.6 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时期(2006-今) | 第26-27页 |
3.2 我国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制度沿革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分析 | 第27-31页 |
3.2.1 制度运行不稳定,薪酬水平波动大 | 第27-28页 |
3.2.2 旧平均思想与新激励思维的碰撞 | 第28页 |
3.2.3 结构组成不合理,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收入基础部分较低 | 第28-29页 |
3.2.4 绩效考核制度发挥作用有限,激励效果扭曲 | 第29-30页 |
3.2.5 青年教师薪酬管理问题与困扰突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薪酬制度实证研究分析——以北京市A高校为例 | 第31-53页 |
4.1 北京市A高校简介 | 第31页 |
4.2 A高校薪酬管理制度运行情况说明 | 第31-34页 |
4.2.1 整顿提高、加速发展阶段(1983-1993) | 第31-32页 |
4.2.2 双轨运行、统筹管理阶段(1993-1999) | 第32页 |
4.2.3 以岗定薪、按劳取酬阶段(1999-2006) | 第32页 |
4.2.4 综合改革、科学发展阶段(2006-今) | 第32-34页 |
4.3 A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现状说明 | 第34-45页 |
4.3.1 数据收集过程情况说明 | 第34页 |
4.3.2 薪酬管理现状说明 | 第34-45页 |
(一) 被试教师基本信息统计情况 | 第34-36页 |
(二) A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分析 | 第36-37页 |
(三) A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37-45页 |
4.4 A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 第45-53页 |
4.4.1 总体水平不高,人才吸引力、竞争力相对较弱 | 第45-47页 |
4.4.2 薪酬水平高低影响教育工作者的去留意向与奉献精神 | 第47-48页 |
4.4.3 薪酬水平高低对在校青年教师日常生活满意度影响作用明显 | 第48-49页 |
4.4.4 内部薪酬对高校教师的刺激弱化,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49-50页 |
4.4.5 高校资源呈现精英化,行政化倾向,存在不公平分配现象 | 第50-53页 |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 第53-57页 |
5.1 进一步提升薪酬总量,加强薪酬水平吸引力、竞争力 | 第53-54页 |
5.2 进一步规范绩效考核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作用的发挥,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忠诚度与归属感 | 第54页 |
5.3 探索青年教师的薪酬激励模式,提升其工作、生活满意度 | 第54-55页 |
5.4 重视非经济性薪酬,充分发挥内部薪酬的吸引与保障作用 | 第55-56页 |
5.5 理清行政与学术间权力的内在联系,坚持行政服务学术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