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3.1 微信朋友圈中的交往结构 | 第11-12页 |
1.3.2 微信朋友圈的功能及特征 | 第12页 |
1.3.3 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 | 第12-13页 |
1.3.4 人际交往优化建议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1.4.3 深入访谈法 | 第13-14页 |
1.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1.1 符号互动理论 | 第15页 |
2.1.2 差序格局理论 | 第15-16页 |
2.1.3 印象管理理论 | 第16页 |
2.2 人际交往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 第16-17页 |
2.3 社交网站与人际交往 | 第17-18页 |
2.3.1 社交网站的内涵 | 第17页 |
2.3.2 社交网站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 第17-18页 |
2.4 大学生人际交往 | 第18-19页 |
2.4.1 大学生人际交往特征 | 第18页 |
2.4.2 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机制 | 第18-19页 |
2.5 微信朋友圈人际交往现状 | 第19-23页 |
2.5.1 对微信朋友圈结构和功能层面的研究 | 第19-20页 |
2.5.2 对微信朋友圈人际交往动机和内容的研究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微信朋友圈 | 第23-28页 |
3.1 微信朋友圈的发展 | 第23页 |
3.2 微信朋友圈的功能 | 第23-25页 |
3.2.1 自我呈现 | 第24页 |
3.2.2 信息获取 | 第24页 |
3.2.3 人际互动 | 第24-25页 |
3.2.4 营销传播 | 第25页 |
3.3 微信朋友圈人际交往的特征 | 第25-28页 |
3.3.1 受众参与主动性 | 第26页 |
3.3.2 信息分享半封闭性 | 第26-27页 |
3.3.3 主题的休闲性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人际交往的现状 | 第28-38页 |
4.1 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基本情况 | 第28-30页 |
4.1.1 大学生人际交往工具的使用情况 | 第28页 |
4.1.2 微信好友数量及互动比例 | 第28-29页 |
4.1.3 大学生首次使用微信朋友圈时间及活动 | 第29-30页 |
4.2 朋友圈中信息分享及接收情况 | 第30-34页 |
4.2.1 信息分享和接收的频率 | 第30-31页 |
4.2.2 信息分享和接收的内容 | 第31-32页 |
4.2.3 信息分享的目的 | 第32-33页 |
4.2.4 微信朋友圈自我形象符合程度 | 第33-34页 |
4.3 微信朋友圈交往的互动深度 | 第34-35页 |
4.3.1 朋友圈点赞频率与评论频率对比 | 第34页 |
4.3.2 微信朋友圈点赞或评论的目的 | 第34-35页 |
4.3.3 微信朋友圈权限的设置 | 第35页 |
4.4 微信朋友圈使用满意度 | 第35-38页 |
4.4.1 朋友圈动态屏蔽情况 | 第35-36页 |
4.4.2 朋友圈交往对现实交往的影响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微信朋友圈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38-45页 |
5.1 朋友圈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 | 第38-41页 |
5.1.1 微信朋友圈为现实和网络交往建立了通道 | 第38页 |
5.1.2 社交舒适度得以提高 | 第38-39页 |
5.1.3 推动大学生角色构建 | 第39页 |
5.1.4 有助于获得社会支持 | 第39-40页 |
5.1.5 大学生的人际圈得以维系和拓展 | 第40-41页 |
5.1.6 微信朋友圈交往更为高效 | 第41页 |
5.2 微信朋友圈交往的“度”影响人际交往质量 | 第41-45页 |
5.2.1 交往过度浪费时间及精力 | 第41-42页 |
5.2.2 导致过度的关注自我 | 第42页 |
5.2.3 带来交往的快餐化 | 第42-43页 |
5.2.4 “信息茧房”易滋生烦躁情绪 | 第43页 |
5.2.5 沉迷于网络角色造成不完整的真实 | 第43-44页 |
5.2.6 易于谣言传播 | 第44-45页 |
第六章 优化微信朋友圈人际交往的建议 | 第45-50页 |
6.1 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社交意识 | 第45-47页 |
6.1.1 了解网络社交与现实交往的关系 | 第45-46页 |
6.1.2 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 第46页 |
6.1.3 提高社会责任感 | 第46-47页 |
6.1.4 提高网络信息识别能力 | 第47页 |
6.2 为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建立良好环境 | 第47-50页 |
6.2.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交流 | 第47-48页 |
6.2.2 加强引导,同步开展网上和网下教育 | 第48-49页 |
6.2.3 举办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