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3-30页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第13-15页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选题的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演进轨迹 | 第30-5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萌芽 | 第30-37页 |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萌芽 | 第30-34页 |
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萌芽 | 第34-37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 | 第37-48页 |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 | 第38-43页 |
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 | 第43-48页 |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发展 | 第48-56页 |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发展 | 第48-51页 |
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发展 | 第51-5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上) | 第56-79页 |
第一节 生态要素论 | 第56-63页 |
一、人与自然是有机一体、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 | 第56-59页 |
二、实践是联结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基础 | 第59-62页 |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折射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 第62-63页 |
第二节 生态危机论 | 第63-70页 |
一、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 第64-66页 |
二、生态危机的根源分析 | 第66-68页 |
三、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 | 第68-70页 |
第三节 生态经济论 | 第70-79页 |
一、自然生产力的生态之维 | 第71-74页 |
二、调节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 第74-76页 |
三、实行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经济 | 第76-79页 |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下) | 第79-103页 |
第一节 生态社会论 | 第79-89页 |
一、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的平衡 | 第79-82页 |
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声 | 第82-86页 |
三、人与自然和解与人类本身和解的因果联系 | 第86-89页 |
第二节 生态伦理论 | 第89-95页 |
一、敬畏并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 第89-92页 |
二、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自然发生关系 | 第92-95页 |
第三节 生态审美论 | 第95-103页 |
一、自然美与创造美的统一 | 第96-99页 |
二、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美的世界 | 第99-103页 |
第四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前提的理论分析 | 第103-132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关系的必然性分析 | 第104-114页 |
一、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法的追溯 | 第104-109页 |
二、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契合与不契合 | 第109-114页 |
第二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视阈的可行性分析 | 第114-132页 |
一、国内制约因素的系统寻梳 | 第114-121页 |
二、世情国情境遇的可能契机 | 第121-132页 |
第五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 | 第132-162页 |
第一节 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理论 | 第132-144页 |
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论 | 第133-136页 |
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论 | 第136-139页 |
三、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和谐之思 | 第139-144页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 第144-151页 |
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论 | 第144-147页 |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论 | 第147-149页 |
三、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 第149-151页 |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创新的理论 | 第151-162页 |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第151-154页 |
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 第154-157页 |
三、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 | 第157-162页 |
第六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 第162-186页 |
第一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大前提 | 第162-167页 |
一、实践理念转变 | 第162-165页 |
二、发展方式转型 | 第165-167页 |
第二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硬实力 | 第167-173页 |
一、资本投向 | 第168-170页 |
二、科技支撑 | 第170-173页 |
第三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介力 | 第173-179页 |
一、制度保障 | 第173-176页 |
二、依法治理 | 第176-179页 |
第四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 | 第179-186页 |
一、文化重塑 | 第179-183页 |
二、"美德互动" | 第183-186页 |
结束语 | 第186-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203页 |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203-204页 |
致谢 | 第204-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