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致谢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6-17页
        1.4.1 研究思路第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 创新与价值第17-18页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阐述第18-23页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内容第18-19页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原因第18-19页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第19页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第19-20页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第20-21页
        2.3.1 普遍性与大众性第20页
        2.3.2 民族性与时代性第20页
        2.3.3 先进性与导向性第20-21页
        2.3.4 包容性与建设性第21页
    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第21页
    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关系第21-23页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23-26页
    3.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第23-24页
        3.1.1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第23页
        3.1.2 是党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必要要求第23-24页
        3.1.3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第24页
    3.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第24-26页
        3.2.1 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途径第24页
        3.2.2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第24页
        3.2.3 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第24-26页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第26-32页
    4.1 问卷设计的思路与方法第26页
    4.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以安徽省高校为例第26-28页
        4.2.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第27页
        4.2.2 数据的计算结果第27-28页
    4.3 问卷的结果分析第28-30页
        4.3.1 学校教育方面第29页
        4.3.2 社会环境方面第29页
        4.3.3 家庭氛围方面第29页
        4.3.4 大学生自身方面第29-30页
    4.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分析第30-32页
        4.4.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局限第30页
        4.4.2 教育者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第30页
        4.4.3 校园环境需要改善第30-31页
        4.4.4 家庭政治氛围欠缺第31页
        4.4.5 网络监管还需加强第31页
        4.4.6 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较差第31-32页
第五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和对策第32-45页
    5.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第32-33页
        5.1.1 方向性第32页
        5.1.2 求实性第32页
        5.1.3 主体性第32页
        5.1.4 示范性第32-33页
        5.1.5 系统性第33页
    5.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第33-45页
        5.2.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第33-35页
        5.2.2 提高教育者和学校领导的理论水平第35-37页
        5.2.3 不断优化学校文化氛围和环境第37-39页
        5.2.4 突出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功能第39-41页
        5.2.5 加强社会媒体与网络的宣传功能和管理第41-42页
        5.2.6 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第42-45页
第六章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1页
附录第51-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实施“营改增”对T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基于大数据驱动的神宁集团员工培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