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14-16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16-19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1.1 生态功能区划的研究 | 第16页 |
2.1.2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的研究 | 第16-17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2.1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研究 | 第17页 |
2.2.2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的研究 | 第17-19页 |
3 湖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26页 |
3.1 湖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概况 | 第19-21页 |
3.1.1 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3.1.2 生态功能维护 | 第20-21页 |
3.2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 第21-22页 |
3.2.1 生态空间 | 第21页 |
3.2.2 生态资源 | 第21-22页 |
3.2.3 环境质量 | 第22页 |
3.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第22-25页 |
3.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 | 第22-24页 |
3.3.2 指数评价法 | 第24-25页 |
3.4 主要数据来源 | 第25-26页 |
4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26-34页 |
4.1 环境容量 | 第26-29页 |
4.1.1 技术流程 | 第26-27页 |
4.1.2 评价结果 | 第27-29页 |
4.2 生态系统脆弱性 | 第29-31页 |
4.2.1 技术流程 | 第29-30页 |
4.2.2 评价结果 | 第30-31页 |
4.3 生态重要性 | 第31-34页 |
4.3.1 技术流程 | 第31-32页 |
4.3.2 评价结果 | 第32-34页 |
5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 | 第34-57页 |
5.1 生态空间监测、评价 | 第34-48页 |
5.1.1 林地 | 第34-37页 |
5.1.2 草地 | 第37-40页 |
5.1.3 水域 | 第40-41页 |
5.1.4 园地 | 第41-46页 |
5.1.5 裸露地表 | 第46-48页 |
5.2 生态资源监测、评价 | 第48-54页 |
5.2.1 森林覆盖率 | 第48-50页 |
5.2.2 生物多样性 | 第50-51页 |
5.2.3 国有林场 | 第51-53页 |
5.2.4 水源地 | 第53-54页 |
5.3 环境质量监测、评价 | 第54-57页 |
5.3.1 水环境质量 | 第54-55页 |
5.3.2 大气环境质量 | 第55-57页 |
6 监测、评价中的问题与建议 | 第57-60页 |
6.1 湖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57页 |
6.1.1 大气环境污问题染显著 | 第57页 |
6.1.2 草地、园地、水域占比较低,多样性相对较弱 | 第57页 |
6.2 湖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建议 | 第57-60页 |
6.2.1 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加强生态安全建设 | 第57-58页 |
6.2.2 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制定节能减排规划 | 第58页 |
6.2.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 第58-59页 |
6.2.4 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优势生态产业 | 第59-6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7.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60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与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