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以必修2为例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素养研究的国际动向 | 第13页 |
1.1.2 立德树人的国内变革 | 第13-14页 |
1.1.3 学科素养的稳步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1 归位以人为本教育思想 | 第16页 |
1.2.2 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 第16页 |
1.2.3 深析综合思维学教方法 | 第16页 |
1.2.4 指导地理课堂学教实践 | 第16-17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3.2.1 综合思维内涵表现 | 第18-21页 |
1.3.2.2 综合思维培养问题 | 第21页 |
1.3.2.3 综合思维培养策略 | 第21-23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24-26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概念辨析 | 第26-35页 |
2.1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 | 第26-27页 |
2.2 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核心素养 | 第27-28页 |
2.3 地理核心素养 | 第28-30页 |
2.4 地理综合思维 | 第30-34页 |
2.4.1 地理综合思维内涵 | 第30-31页 |
2.4.2 地理综合思维过程 | 第31-33页 |
2.4.3 地理综合思维表现 | 第33-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3 理论基础 | 第35-41页 |
3.1 思维理论 | 第35-37页 |
3.1.1 思维过程 | 第35-36页 |
3.1.2 综合思维 | 第36页 |
3.1.3 思维特征 | 第36-37页 |
3.1.4 思维实践 | 第37页 |
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37-38页 |
3.2.1 罗杰斯意义学习理论 | 第37-38页 |
3.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38页 |
3.3 学科理论 | 第38-39页 |
3.3.1 地理学 | 第38-39页 |
3.3.2 人文地理学 | 第39页 |
3.4 地理教学系统理论 | 第39页 |
3.5 小结 | 第39-41页 |
4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之课堂观察研究 | 第41-61页 |
4.1 要素综合思维之课堂实录观察 | 第41-49页 |
4.1.1 地理要素的构成不强化 | 第42-47页 |
4.1.2 要素综合的训练不深入 | 第47-49页 |
4.2 时空综合思维之课堂实录观察 | 第49-56页 |
4.2.1 空间尺度的切换不敏感 | 第50-53页 |
4.2.2 时空思维的运用不普遍 | 第53-56页 |
4.3 地方综合思维之课堂实录观察 | 第56-59页 |
4.3.1 地方问题的思路不规范 | 第57-58页 |
4.3.2 地方综合的角度不系统 | 第58-59页 |
4.4 小结 | 第59-61页 |
5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之针对性策略研究 | 第61-75页 |
5.1 要素综合思维培养策略 | 第61-66页 |
5.1.1 明确要素综合思维内涵 | 第61-65页 |
5.1.2 内容讲授,要素先行 | 第65-66页 |
5.2 时空综合思维培养策略 | 第66-70页 |
5.2.1 明确时空综合思维内涵 | 第66-69页 |
5.2.2 图文材料,尺度先行 | 第69-70页 |
5.3 地方综合思维培养策略 | 第70-73页 |
5.3.1 明确地方综合思维内涵 | 第70-73页 |
5.3.2 语言表述,思路先行 | 第73页 |
5.4 小结 | 第73-75页 |
6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之普适性策略研究 | 第75-83页 |
6.1 学习动机的调整 | 第75-76页 |
6.2 问题情境的重塑 | 第76-78页 |
6.3 课堂氛围的革新 | 第78-79页 |
6.4 思维工具的再识 | 第79-82页 |
6.5 小结 | 第82-83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83-85页 |
7.1 基本结论 | 第83-84页 |
7.1.1 地理综合思维内涵 | 第83页 |
7.1.2 综合思维培养现状 | 第83-84页 |
7.1.3 综合思维培养策略 | 第84页 |
7.2 存在不足 | 第84页 |
7.3 前景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