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和秦简介词研究--以“于、於、以、与、及”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凡例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第一节 本选题的研究动机和目的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第三节 研究语料和范围 | 第19-2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汉语介词概说 | 第25-36页 |
第一节 介词的定义与成类 | 第25-29页 |
第二节 介词的分类 | 第29-36页 |
一、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分类 | 第29-32页 |
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分类 | 第32-33页 |
三、以语义格对介词分类 | 第33-36页 |
第三章 “于、於”用法探讨 | 第36-60页 |
第一节 来源与发展 | 第36-39页 |
第二节 方所介词 | 第39-45页 |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发生地点 | 第40-41页 |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起始地点 | 第41-43页 |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所到地点 | 第43-45页 |
第三节 时间介词 | 第45-47页 |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发生时间 | 第45-46页 |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起始时间 | 第46页 |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终到时间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对象介词 | 第47-53页 |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涉及对象 | 第47-48页 |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对象 | 第48-49页 |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比较对象 | 第49-51页 |
四、引进动作行为的与事对象 | 第51-53页 |
第五节 范围介词 | 第53-55页 |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方面 | 第53-54页 |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范围 | 第54-55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55-60页 |
第四章 “以”用法探讨 | 第60-98页 |
第一节 来源与发展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凭借介词 | 第61-68页 |
一、引进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 | 第63-64页 |
二、引进动作行为使用的材料 | 第64-66页 |
三、引进动作行为采取的方式 | 第66-67页 |
四、引进动作行为遵从的依据 | 第67-68页 |
第三节 原因介词 | 第68-70页 |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 | 第69-70页 |
第四节 时间介词 | 第70-76页 |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发生时间 | 第70-75页 |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起始时间 | 第75-76页 |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终到时间 | 第76页 |
第五节 对象介词 | 第76-79页 |
一、处置对象 | 第77-78页 |
二、偕同对象 | 第78-79页 |
第六节 宾语前置与省略 | 第79-84页 |
一、宾语前置 | 第79-81页 |
二、宾语省略 | 第81-84页 |
第七节 固定格式 | 第84-95页 |
一、何以 | 第84-85页 |
二、此以、是以 | 第85-86页 |
三、所以 | 第86-88页 |
四、有以、无以 | 第88-89页 |
五、可以、足以 | 第89-90页 |
六、“以......为......”与“以为” | 第90-95页 |
第八节 小结 | 第95-98页 |
第五章 “与、及”用法探讨 | 第98-118页 |
第一节 来源与发展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介词“与”、“及” | 第101-105页 |
一、与 | 第101-104页 |
二、及 | 第104-105页 |
第三节 并列连词“与”、“及” | 第105-113页 |
一、与 | 第105-108页 |
二、及 | 第108-11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13-11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8-122页 |
第一节 楚简与秦简介词使用现象 | 第118-120页 |
一、“于”和“於”的消长 | 第118-119页 |
二、“以”的多元语义功能 | 第119-120页 |
三、“与”和“及”的互补 | 第120页 |
第二节 研究限制和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0页 |
谢辞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