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交叉口预信号控制基本理论 | 第22-33页 |
2.1 预信号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布局形式 | 第22-24页 |
2.1.1 预信号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2.1.2 预信号控制方法的布局形式 | 第23-24页 |
2.1.3 预信号控制方法的优缺点 | 第24页 |
2.2 预信号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 第24-25页 |
2.2.1 预信号控制的目标 | 第24-25页 |
2.2.2 预信号控制的原则 | 第25页 |
2.3 预信号控制下车辆停靠规则及候驶区长度 | 第25-26页 |
2.3.1 车辆的停靠规则 | 第25-26页 |
2.3.2 候驶区的长度 | 第26页 |
2.4 交叉口预信号设置条件 | 第26-32页 |
2.4.1 道路几何条件 | 第26-27页 |
2.4.2 信号配时条件 | 第27页 |
2.4.3 交通量条件 | 第27页 |
2.4.4 路段长度条件 | 第27-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道路交叉口预信号协调控制方法研究 | 第33-57页 |
3.1 直右共用车道交叉口预信号协调控制方法 | 第33-46页 |
3.1.1 直右共用车道交叉口进口道交通特性分析 | 第33-34页 |
3.1.2 直右共用车道交叉口预信号控制方法 | 第34-36页 |
3.1.3 预信号交叉口进口道交通特性分析 | 第36-37页 |
3.1.4 预信号控制下直右共用进口道延误模型 | 第37-40页 |
3.1.5 算例分析 | 第40-46页 |
3.2 基于公交优先的交叉口预信号协调控制方法 | 第46-51页 |
3.2.1 交叉口主预信号协调控制参数 | 第46-48页 |
3.2.2 预信号控制下交叉口车辆延误分析 | 第48-49页 |
3.2.3 预信号控制下交叉口车辆油耗分析 | 第49-50页 |
3.2.4 预信号控制下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 | 第50-51页 |
3.3 双层平面交叉口预信号协调控制方法 | 第51-56页 |
3.3.1 双层平面交叉口的基本概念及控制机理 | 第51-52页 |
3.3.2 双层平面交叉口分流点的信息转换时机分析 | 第52-55页 |
3.3.3 双层平面交叉口预信号协调控制方法研究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预信号控制下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 | 第57-70页 |
4.1 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 第57-59页 |
4.1.1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相关概念 | 第57页 |
4.1.2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简介 | 第57-59页 |
4.2 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0页 |
4.2.1 一般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0页 |
4.2.2 预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页 |
4.3 双层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 | 第60-63页 |
4.3.1 假定条件 | 第60-61页 |
4.3.2 通行能力计算 | 第61-63页 |
4.3.3 通行能力分析 | 第63页 |
4.4 预信号下直右共用车道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 | 第63-68页 |
4.4.1 假定条件和研究对象 | 第64页 |
4.4.2 通行能力计算 | 第64-66页 |
4.4.3 通行能力分析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70-86页 |
5.1 现状交叉口分析 | 第70-76页 |
5.1.1 交叉口基础数据 | 第70-72页 |
5.1.2 交通量时间与空间分布特性 | 第72-74页 |
5.1.3 速度特性分析 | 第74-76页 |
5.1.4 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 第76页 |
5.2 基于公交优先预信号控制下的实例分析 | 第76-79页 |
5.2.1 方案设计 | 第76-77页 |
5.2.2 对比分析 | 第77-79页 |
5.3 基于直右共用车道预信号控制下的实例分析 | 第79-85页 |
5.3.1 基础数据与方案设计 | 第79-80页 |
5.3.2 对比指标选取 | 第80-81页 |
5.3.3 仿真对比 | 第81-84页 |
5.3.4 结果分析 | 第84-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7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8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