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转AtCBF1基因提高紫花苜蓿抗寒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引言第13-29页
    1.1 苜蓿概况第13页
    1.2 苜蓿属牧草国内外育种研究进展第13-15页
    1.3 苜蓿属牧草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第15-25页
        1.3.1 紫花苜蓿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第15-23页
        1.3.2 黄花苜蓿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第23-24页
        1.3.3 转基因苜蓿安全性问题第24页
        1.3.4 转基因苜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第24-25页
    1.4 CBF基因研究进展第25-29页
        1.4.1 CBF基因简介第25-26页
        1.4.2 CBF基因结构关系第26页
        1.4.3 CBF基因的表达第26页
        1.4.4 CBF基因作用机理第26页
        1.4.5 国内CBF基因的研究与应用第26-28页
        1.4.6 国外CBF转录因子的研究与应用第28页
        1.4.7 CBF转录因子的应用前景第28-29页
2 紫花苜蓿转CBF1基因研究目的及技术流程第29-31页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9页
    2.2 研究内容及技术流程第29-31页
3 紫花苜蓿高频组培再生体系建立第31-41页
    3.1 材料第31-32页
        3.1.1 植物材料第31页
        3.1.2 培养基第31-32页
    3.2 方法第32-33页
        3.2.1 无菌苗培养第32-33页
        3.2.2 外植体制备第33页
        3.2.3 愈伤组织诱导第33页
        3.2.4 愈伤组织继代第33页
        3.2.5 愈伤组织分化第33页
        3.2.6 生根培养第33页
        3.2.7 评价指标第3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3-38页
        3.3.1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选择第33-34页
        3.3.2 继代培养基选择第34-35页
        3.3.3 分化培养基选择第35-36页
        3.3.4 外植体的选择第36-37页
        3.3.5 基因型的选择第37页
        3.3.6 苜蓿转化植株的生根培养第37-38页
    3.4 小结第38页
    3.5 讨论第38-41页
        3.5.1 基因型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第38-39页
        3.5.2 外植体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第39页
        3.5.3 AgNO_3对胚性愈伤率的影响第39页
        3.5.4 TDZ对胚性愈伤率的影响第39-40页
        3.5.5 KT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第40-41页
4 拟南芥冷诱导转录因子AtCBF1基因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第41-49页
    4.1 材料第41页
        4.1.1 供试材料第41页
        4.1.2 菌株及载体第41页
        4.1.3 供试试剂第41页
    4.2 方法第41-43页
        4.2.1 拟南芥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1-42页
        4.2.2 引物设计第42页
        4.2.3 PCR体系第42页
        4.2.4 PCR产物与T载体的连接第42页
        4.2.5 重组子的验证第42页
        4.2.6 植物表达载体pBI121-CBF1的构建第42-4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3-47页
        4.3.1 引物筛选第43页
        4.3.2 CBF1基因的克隆及鉴定第43-44页
        4.3.3 AtCBF1基因序列分析第44-45页
        4.3.4 植物表达载体PBI121-CBF1的构建第45-47页
    4.4 小结第47页
    4.5 讨论第47-49页
        4.5.1 AtCBF1基因的克隆第47-48页
        4.5.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8-49页
5 紫花苜蓿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及转化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第49-63页
    5.1 材料第49页
        5.1.1 植物材料第49页
        5.1.2 菌株和质粒第49页
        5.1.3 培养基?第49页
    5.2 方法第49-53页
        5.2.1 抗菌素类型选择及浓度确定第49页
        5.2.2 确定Kan筛选压实验第49-50页
        5.2.3 不同基因型紫花苜蓿对转化的影响第50页
        5.2.4 紫花苜蓿外植体类型对转化的影响第50页
        5.2.5 农杆菌菌液浓度与转化效率关系第50页
        5.2.6 侵染时间和转化效率的关系第50页
        5.2.7 AS浓度与转化效率的关系第50页
        5.2.8 紫花苜蓿遗传转化再生植株的获得第50页
        5.2.9 植物基因组RNA提取第50-51页
        5.2.10 再生植株PCR检测第51-52页
        5.2.11 转化植株CBF1基因转录检测第52-5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3-60页
        5.3.1 选择抗菌素种类及确定最佳浓度第53-54页
        5.3.2 选择培养中选择压的确定第54-55页
        5.3.3 不同基因型紫花苜蓿对转化率的影响第55页
        5.3.4 紫花苜蓿不同外植体对遗传转化影响第55-56页
        5.3.5 农杆菌菌液浓度对紫花苜蓿外植体转化率的影响第56页
        5.3.6 农杆菌侵染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第56-57页
        5.3.7 共培养基AS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第57-58页
        5.3.8 紫花苜蓿抗性转化植株的获得第58页
        5.3.9 转化植株的PCR鉴定第58-59页
        5.3.10 转化植株的RT-PCR鉴定第59-60页
    5.4 小结第60页
    5.5 讨论第60-63页
        5.5.1 农杆菌菌株对转化的影响第60-61页
        5.5.2 Kan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61页
        5.5.3 侵染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61页
        5.5.4 AS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61页
        5.5.5 转化植株的鉴定第61-63页
6 转基因紫花苜蓿抗寒性鉴定第63-74页
    6.1 材料第63页
        6.1.1 植物材料第63页
        6.1.2 叶片处理第63页
        6.1.3 整株处理第63页
    6.2 方法第63-66页
        6.2.1 游离脯氨酸测定第63-64页
        6.2.2 丙二醛含量测定第64-65页
        6.2.3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第65-66页
        6.2.4 相对电导率测定第66页
        6.2.5 人工模拟寒冻天气整株寒冻法测定第66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66-71页
        6.3.1 低温胁迫下转基因紫花苜蓿相对电导率分析第66-67页
        6.3.2 低温胁迫下转基因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分析第67-68页
        6.3.3 低温胁迫下转基因紫花苜蓿可溶性糖含量分析第68-69页
        6.3.4 低温胁迫下转基因紫花苜蓿丙二醛含量分析第69页
        6.3.5 低温胁迫下人工模拟寒冻天气分析第69-71页
    6.4 小结第71页
    6.5 讨论第71-74页
        6.5.1 转入抗寒基因后紫花苜蓿植株耐寒生理检测指标筛选第71-72页
        6.5.2 转入抗寒基因后紫花苜蓿植株抗寒性直接鉴定法选择第72-74页
7 转基因紫花苜蓿田间主要农艺性状观测第74-84页
    7.1 材料第74页
        7.1.1 植物材料第74页
        7.1.2 试验地概况第74页
    7.2 方法第74-75页
        7.2.1 成活率调查第74页
        7.2.2 植物学特征第74页
        7.2.3 产量第74-75页
        7.2.4 再生速度第75页
        7.2.5 品质第75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75-82页
        7.3.1 转基因植株移栽成活率第75-77页
        7.3.2 转基因紫花苜蓿主要农艺性状观测第77-82页
    7.4 小结第82页
    7.5 讨论第82-84页
        7.5.1 转入AtCBF1基因后紫花苜蓿植株形态性状的改变第82-83页
        7.5.2 转入AtCBF1基因后紫花苜蓿植株产量性状的改变第83页
        7.5.3 转入AtCBF1基因后紫花苜蓿植株营养性状的改变第83-84页
8 结论第84-85页
9 展望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100页
作者简介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职工宽恕动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
下一篇:苜蓿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盐调控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