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佩甫小说的创作模式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李佩甫的创作道路 | 第12-26页 |
1.1 起步摸索期 | 第12-14页 |
1.2 开掘提升期 | 第14-19页 |
1.3 徘徊拓新期 | 第19-21页 |
1.4 成熟思考期 | 第21-26页 |
第二章 李佩甫创作的模式表现 | 第26-50页 |
2.1 题材模式 | 第26-29页 |
2.2 主题模式 | 第29-36页 |
2.2.1 城乡二元模式 | 第29-32页 |
2.2.2 权力崇拜模式 | 第32-36页 |
2.3 人物模式 | 第36-45页 |
2.3.1 根深老树:乡村智者人物模式 | 第37-40页 |
2.3.2 逆势野草:背离土地的男性人物模式 | 第40-43页 |
2.3.3 锦簇繁花:女性形象人物模式 | 第43-45页 |
2.4 叙事模式 | 第45-50页 |
2.4.1 第一人称叙事 | 第46页 |
2.4.2 单线型结构模式 | 第46-47页 |
2.4.3 双线型结构模式 | 第47-48页 |
2.4.4 故事体结构模式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李佩甫创作模式化现象的原因 | 第50-64页 |
3.1 身份归属的认同与困惑 | 第50-53页 |
3.1.1 对平原乡村的归属认同 | 第50-52页 |
3.1.2 双重身份下的归属困惑 | 第52-53页 |
3.2 感性向理性的过渡 | 第53-60页 |
3.2.1 感性写作 | 第54-56页 |
3.2.2 理性熔铸 | 第56-60页 |
3.3 感知距离的影响与限定 | 第60-64页 |
3.3.1 乡村的局外观察者 | 第60-62页 |
3.3.2 城市的外来感受者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