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1 前言 | 第16-25页 |
1.1 麦穗的光合特性 | 第16-21页 |
1.1.1 麦穗光合的计量方式 | 第16页 |
1.1.2 麦穗的色素组成 | 第16-17页 |
1.1.3 麦穗光合的碳同化来源 | 第17-18页 |
1.1.3.1 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 第17页 |
1.1.3.2 再固定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 第17-18页 |
1.1.4 麦穗的水分利用效率 | 第18-19页 |
1.1.4.1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 第18页 |
1.1.4.2 长期水分利用效率 | 第18-19页 |
1.1.5 麦穗的光合途径 | 第19-20页 |
1.1.6 果皮的光合 | 第20-21页 |
1.2 干旱对麦穗光合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1 麦穗的干旱抗性 | 第21-22页 |
1.2.2 麦穗在干旱下的衰老 | 第22页 |
1.3 麦穗光合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22-24页 |
1.3.1 麦穗光合同化物的分配 | 第22页 |
1.3.2 麦芒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3 麦穗对籽粒产量的贡献 | 第23-24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2.1 盆栽实验 | 第25-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脱水处理 | 第25页 |
2.1.2.1 采后直接脱水处理 | 第25页 |
2.1.2.2 水饱和后再脱水处理 | 第25页 |
2.1.3 相对含水量测定 | 第25页 |
2.1.4 Fv/Fm测定 | 第25-26页 |
2.1.5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6页 |
2.1.6 麦穗各部分光合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2.1.7 光响应和CO2响应曲线测定 | 第27页 |
2.1.8 氧敏感性测定 | 第27页 |
2.1.9 PIB测定 | 第27页 |
2.2 大田实验 | 第27-30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2.2 栽培条件 | 第27-28页 |
2.2.3 遮光处理 | 第28页 |
2.2.4 光合有效辐射截获测定 | 第28-29页 |
2.2.5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第29-30页 |
2.2.6 粒重和单穗产量组成测定 | 第30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52页 |
3.1 小麦麦穗光合生理特性 | 第31-42页 |
3.1.1 麦穗及其各部分光合能力 | 第31-32页 |
3.1.2 叶绿素含量对麦穗光合的影响 | 第32-34页 |
3.1.3 麦穗光合途径分析 | 第34-38页 |
3.1.3.1 麦穗各部分与旗叶的二氧化碳响应曲线 | 第34-35页 |
3.1.3.2 麦穗各部分与旗叶的光响应曲线 | 第35-36页 |
3.1.3.3 麦穗各部分与旗叶的氧敏感性 | 第36-37页 |
3.1.3.4 麦穗与旗叶的光后二氧化碳猝发 | 第37-38页 |
3.1.4 麦穗与旗叶PSII对脱水抗性的比较 | 第38-42页 |
3.2 大田栽培条件下,麦穗与旗叶光合对籽粒产量贡献 | 第42-52页 |
3.2.1 花后不同天数麦穗和旗叶光合及呼吸能力比较 | 第42-44页 |
3.2.2 麦穗和茎叶冠层光能截获日变化 | 第44-46页 |
3.2.3 麦穗和旗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日变化 | 第46-47页 |
3.2.4 遮光处理对麦穗和旗叶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5 遮光处理对未遮光麦穗和旗叶光合能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3.2.6 麦穗和旗叶光合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49-50页 |
3.2.7 麦穗和旗叶光合对单穗重、单穗粒数以及平均粒重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8 麦穗和旗叶光合对籽粒重分布的影响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6页 |
4.1 麦穗对于环境的适应性 | 第52页 |
4.2 麦穗的光合代谢类型的探讨 | 第52-53页 |
4.3 麦穗和旗叶PSII对脱水抗性的比较研究 | 第53-54页 |
4.4 麦穗光合性能及其对于籽粒产量的贡献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