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起诉权研究--以民事诉讼主体为研究主线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0页
1 民事起诉权的基本理论第10-18页
    1.1 民事起诉权的概念与性质第10-13页
        1.1.1 民事起诉权的概念界定第10-12页
        1.1.2 民事起诉权的性质分析第12-13页
    1.2 民事起诉权的法理依据第13-16页
        1.2.1 民事起诉权对诉讼扩张理论的回应第13-14页
        1.2.2 民事起诉权与权利冲突理论的平衡第14-16页
    1.3 民事起诉权的功能定位第16-18页
        1.3.1 宣示功能第16页
        1.3.2 保障功能第16页
        1.3.3 对抗功能第16-17页
        1.3.4 寻求救济功能第17页
        1.3.5 制约功能第17-18页
2 我国不同民事主体的民事起诉权现状分析第18-24页
    2.1 原告民事起诉权的限制与突破第18-20页
        2.1.1 立案限号制对起诉程序的不当限制第18-19页
        2.1.2 诉状审查的额外限制第19-20页
    2.2 被告民事反诉权的欠缺与规范第20-22页
        2.2.1 对反诉主体的过多限制第20-21页
        2.2.2 反诉的不予受理缺乏救济第21-22页
    2.3 第三人民事起诉权的疑义与确立第22-24页
        2.3.1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概念界定之疑义第22-23页
        2.3.2 第三人之诉适用范围狭窄第23-24页
3 域外民事起诉权比较与借鉴第24-29页
    3.1 域外原告起诉权的立法条件分析第24-25页
        3.1.1 美国原告起诉权的立法规定第24-25页
        3.1.2 德国原告起诉权的立法规定第25页
        3.1.3 日本原告起诉权的立法规定第25页
    3.2 域外被告反诉权立法规定之比较第25-27页
        3.2.1 反诉主体之比较第25-26页
        3.2.2 反诉条件之比较第26-27页
    3.3 域外第三人之诉中民事起诉权的相关规定第27-29页
        3.3.1 美国的诉讼参加第27-28页
        3.3.2 德国的主参加第28页
        3.3.3 日本的独立当事人参加第28-29页
4 完善我国民事起诉权的建议第29-35页
    4.1 完善我国民事起诉权的总体原则:多元化第29-30页
    4.2 完善我国民事起诉权的具体建议:规范化第30-35页
        4.2.1 民事立案登记制度的规范与限制第30-32页
        4.2.2 被告反诉权的细化与救济第32-33页
        4.2.3 规范第三人起诉权的确立与防范第33-35页
结语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致谢第38-3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39-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庭审实质化视角下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
下一篇:线人侦查制度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