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2 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2.1 师徒制相关概念及其研究 | 第14-15页 |
2.2 师徒制的历史变迁 | 第15-17页 |
2.2.1 师徒制在西方的历史变迁 | 第15-16页 |
2.2.2 师徒制在中国的历史变迁 | 第16-17页 |
2.2.3 中西方师徒制的汇合 | 第17页 |
2.3 企业师徒制的功能 | 第17-18页 |
2.4 师徒制在企业中的作用 | 第18-20页 |
2.4.1 全面性培养 | 第18-19页 |
2.4.2 促进知识共享 | 第19页 |
2.4.3 企业文化的渗透 | 第19-20页 |
2.5 企业师徒制的类型 | 第20-22页 |
2.5.1 初级师徒制与次级师徒制 | 第20页 |
2.5.2 异辈指导关系与同辈指导关系 | 第20-21页 |
2.5.3 正式师徒制与非正式师徒制 | 第21页 |
2.5.4 直属师徒制与非直属师徒制 | 第21-22页 |
2.5.5 团队师徒制和多元师徒制 | 第22页 |
2.6 影响企业师徒制的相关因素 | 第22-26页 |
2.6.1 指导者因素 | 第22-23页 |
2.6.2 被指导者的因素 | 第23-24页 |
2.6.3 师徒组合的特征 | 第24页 |
2.6.4 师徒关系的因素 | 第24页 |
2.6.5 企业组织的因素 | 第24-26页 |
第3章 青云公司师徒制实施背景及意义 | 第26-30页 |
3.1 公司师徒制的实施背景 | 第26-27页 |
3.1.1 公司面临未来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 第26页 |
3.1.2 国内外企业技能人才的激励竞争 | 第26页 |
3.1.3 航空制造技术数字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的严峻挑战 | 第26-27页 |
3.1.4 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且人才流失性大 | 第27页 |
3.2 师徒制对公司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 | 第27-30页 |
3.2.1 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承 | 第27-28页 |
3.2.2 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节约企业成本 | 第28页 |
3.2.3 有助于师傅、徒弟的共同进步 | 第28页 |
3.2.4 有效防止企业内部的人才流失 | 第28-30页 |
第4章 青云公司师徒制状况调查分析 | 第30-42页 |
4.1 访谈分析 | 第30-33页 |
4.1.1 访谈对象及实施 | 第30-31页 |
4.1.2 访谈内容 | 第31页 |
4.1.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4.2 问卷调查 | 第33-38页 |
4.2.1 研究样本的选择 | 第33页 |
4.2.2 问卷说明 | 第33页 |
4.2.3 问卷样本描述 | 第33-34页 |
4.2.4 问卷数据分析 | 第34-38页 |
4.3 结果讨论 | 第38-42页 |
4.3.1 公司现行师徒制的实施所达到的效果 | 第38-39页 |
4.3.2 师徒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第5章 对公司现行师徒制的评价与建议 | 第42-48页 |
5.1 公司现行师徒制的评价 | 第42-43页 |
5.1.1 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价 | 第42页 |
5.1.2 对实施效果具有影响的因素评价 | 第42-43页 |
5.2 完善公司师徒制的建议 | 第43-46页 |
5.2.1 完善师带徒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 第43-44页 |
5.2.2 合理安排师徒匹配组合 | 第44页 |
5.2.3 重视指导者的专业素质 | 第44-45页 |
5.2.4 扩宽师带徒指导面 | 第45页 |
5.2.5 深入岗位调研、完善培养对象 | 第45-46页 |
5.2.6 加强师徒制文化的建设 | 第46页 |
5.3 关于公司师徒制的创新发展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A 师带徒调查问卷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