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 第17-30页 |
2.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 第17-20页 |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2.1.2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 | 第18-20页 |
2.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第20-21页 |
2.3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 第21-23页 |
2.4 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 第23-25页 |
2.4.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思维和变化 | 第23-24页 |
2.4.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 第24页 |
2.4.3 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优势 | 第24-25页 |
2.5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 第25-30页 |
2.5.1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分类 | 第25-26页 |
2.5.2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征 | 第26-27页 |
2.5.3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难点 | 第27-30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 第30-38页 |
3.1 外部监管的要求 | 第30-31页 |
3.2 国外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经验 | 第31-33页 |
3.2.1 国外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方向 | 第31-32页 |
3.2.2 国外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经验总结 | 第32-33页 |
3.3 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经验 | 第33-38页 |
第四章 “ZX”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4.1 “ZX”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 第38页 |
4.2 “ZX”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现状 | 第38-39页 |
4.3 “ZX”银行现有风险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 第39-42页 |
4.3.1 风险辨别能力不均衡 | 第39-40页 |
4.3.2 风险管理角度单一 | 第40页 |
4.3.3 风险处理方案设计保守 | 第40页 |
4.3.4 风险业务处理效率滞后 | 第40-41页 |
4.3.5 业务过程中风险信息获取渠道不足 | 第41页 |
4.3.6 风险管理事后工作疏于规范 | 第41-42页 |
第五章 “ZX”银行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及效果评价 | 第42-56页 |
5.1 风险管理理论借鉴 | 第42-45页 |
5.1.1 风险识别 | 第42页 |
5.1.2 风险度量 | 第42-43页 |
5.1.3 方案设计 | 第43-44页 |
5.1.4 方案实施 | 第44页 |
5.1.5 反馈及评价 | 第44页 |
5.1.6 后评估及审计 | 第44-45页 |
5.2 “ZX”银行实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建议 | 第45-53页 |
5.2.1 提升风险识别能力 | 第45-46页 |
5.2.2 扩展风险度量视角 | 第46-47页 |
5.2.3 风险管控方案的优化 | 第47-49页 |
5.2.4 优化方案实施的流程 | 第49-50页 |
5.2.5 新兴的IT技术在风险管控中的应用 | 第50-52页 |
5.2.6 规范风险后评估及审计职责 | 第52-53页 |
5.3 “ZX”银行风险管理策略效果评价 | 第53-56页 |
5.3.1 风险度量优势得到了合理运用 | 第53页 |
5.3.2 风险管理方案迎合了金融市场的需求 | 第53页 |
5.3.3 风险方案实施越发准确便捷 | 第53-54页 |
5.3.4 风险评价效果更加明显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6-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5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