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并购动机和效应研究--以58同城并购赶集网为例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回顾 | 第13-15页 |
1.2.1 国外文献回顾 | 第13-14页 |
1.2.2 国内文献回顾 | 第14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企业并购理论 | 第18-24页 |
2.1 企业并购的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2.1.1 并购概念 | 第18页 |
2.1.2 并购类型 | 第18-19页 |
2.1.3 互联网企业并购类型 | 第19-20页 |
2.2 企业并购动机理论 | 第20-21页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第20页 |
2.2.2 市场力理论 | 第20页 |
2.2.3 获得战略性资源 | 第20-21页 |
2.2.4 扩大经营范围分散经营风险 | 第21页 |
2.3 企业并购效应评价方法 | 第21-24页 |
2.3.1 事件分析法 | 第21-22页 |
2.3.2 财务指标分析法 | 第22-23页 |
2.3.3 非财务指标法 | 第23页 |
2.3.4 EVA经济附加值法 | 第23-24页 |
第3章 互联网企业并购的理论分析 | 第24-34页 |
3.1 我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现状 | 第24-26页 |
3.2 互联网企业并购动机分析 | 第26-30页 |
3.2.1 追求规模经济发挥协同效应 | 第26-27页 |
3.2.2 取得核心技术扩大市场份额 | 第27页 |
3.2.3 政府鼓励科技创新以驱动经济转型 | 第27-28页 |
3.2.4 资本推动以及投资者对高利润的期待 | 第28-29页 |
3.2.5 BAT行业巨头引领的并购扩张浪潮 | 第29-30页 |
3.2.6 马太效应促进互联网企业并购 | 第30页 |
3.3 运用EVA法对互联网企业并购效应进行评价 | 第30-34页 |
3.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3.3.2 EVA结果以及评价 | 第31-34页 |
第4章 案例分析 | 第34-51页 |
4.1 案例介绍 | 第34-38页 |
4.1.1 58同城简介 | 第34-35页 |
4.1.2 赶集网简介 | 第35-36页 |
4.1.3 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过程 | 第36-37页 |
4.1.4 并购后股东股本构成 | 第37-38页 |
4.2 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动机分析 | 第38-41页 |
4.2.1 减少竞争成本发挥协同作用 | 第38页 |
4.2.2 提高市场份额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 第38-39页 |
4.2.3 背后资本力量推动并购 | 第39-41页 |
4.3 并购后的效应分析 | 第41-51页 |
4.3.1 事件分析法下的并购效应评价 | 第41-42页 |
4.3.2 财务分析法下的并购效应评价 | 第42-48页 |
4.3.3 非财务数据分析法下的并购效应评价 | 第48-50页 |
4.3.4 并购效应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第51-55页 |
5.1 结论 | 第51页 |
5.2 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对企业的启示 | 第51-54页 |
5.2.1 从自身战略目标出发制定并购策略 | 第51-52页 |
5.2.2 选择合适的支付手段防范流动性财务风险 | 第52-53页 |
5.2.3 做好整合工作防范整合风险 | 第53-54页 |
5.3 互联网行业并购对于政府的启示 | 第54-55页 |
5.3.1 政府部门对互联网行业的并购加强引导 | 第54页 |
5.3.2 金融监管机构等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与立法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