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二、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 第1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框架结构 | 第13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概述 | 第15-18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一、机关事业单位 | 第15页 |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 第15页 |
三、职业年金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一、社会公平理论 | 第16-17页 |
二、养老保险多支柱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 第18-21页 |
第一节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8-19页 |
一、分离阶段(1951年-1957年) | 第18页 |
二、合并阶段(1958年-1977年) | 第18页 |
三、分离阶段(1978年-2014年) | 第18-19页 |
四、合并阶段(2015年至今) | 第19页 |
第二节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现状 | 第19-21页 |
第四章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存在的问题 | 第21-25页 |
第一节 用人单位面临缴费压力 | 第21页 |
第二节 转轨成本待解决 | 第21-22页 |
一、转轨成本巨大 | 第21-22页 |
二、过渡性养老金制度未落实 | 第22页 |
第三节 职业年金问题 | 第22-24页 |
一、部分规定造成不公平问题 | 第22-23页 |
二、基金的增值空间不明 | 第23页 |
三、退休高寿人员待遇下降 | 第23页 |
四、与企业形成新差距,人才交流受阻 | 第23-24页 |
第四节 配套改革滞后 | 第24-25页 |
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滞后 | 第24页 |
二、机关事业单位薪酬改革滞后 | 第24页 |
三、改革前的试点政策与现行办法的衔接政策不完善 | 第24-25页 |
第五章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30页 |
第一节 观念因素制约 | 第25页 |
第二节 制度变革造成财政负担过重 | 第25-26页 |
一、双重负担导致缴费压力大 | 第25-26页 |
二、历史原因造成财政支付过重 | 第26页 |
第三节 实施路径导致制度不明确 | 第26-28页 |
一、中人补偿标准不明 | 第27页 |
二、年金制度不健全 | 第27-28页 |
三、配套改革方面 | 第28页 |
第四节 人口老龄化影响 | 第28-30页 |
第六章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30-39页 |
第一节 拓宽资金来源,缓解缴费压力 | 第30-32页 |
一、延长退休年龄和缴费年限 | 第30-31页 |
二、拓宽财政资金来源 | 第31页 |
三、提高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 第31-32页 |
四、提高基金统筹层次 | 第32页 |
第二节 分步推进,解决转轨成本 | 第32-33页 |
一、建立偿还机制,逐步解决转轨成本 | 第33页 |
二、制定改革细则,明确“中人”补贴标准 | 第33页 |
第三节 建立健全制度,推进年金发展 | 第33-35页 |
一、完善相关规定,消除不公现象 | 第34页 |
二、加强运营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 第34-35页 |
三、科学设定办法,保障人员待遇 | 第35页 |
四、制定优惠政策,推行企业年金 | 第35页 |
第四节 完善配套制度保障改革成果 | 第35-36页 |
一、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 | 第36页 |
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薪酬制度 | 第36页 |
第五节 兼顾不同需求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 第36-39页 |
一、体现公平效率的基本养老保险 | 第37页 |
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年金市场 | 第37-38页 |
三、创新形式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