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国内外关于本论题的相关研究 | 第9-13页 |
1、生命美学 | 第9-10页 |
2、尼采生命美学 | 第10-11页 |
3、庄子生命美学 | 第11-13页 |
(二) 庄子与尼采对话之可能 | 第13-14页 |
(三) 庄子与尼采对话的意义 | 第14-15页 |
一、对忽视生命天性的社会批判 | 第15-29页 |
(一) 名、利之"役" | 第18-24页 |
(二) 理、欲之"役" | 第24-29页 |
二、"道"与"力":对生命本性的两种解读 | 第29-40页 |
(一) "道"与"力" | 第29-34页 |
1、"演道":生命形式的本质 | 第29-32页 |
2、"强力":生命活动的基本根据 | 第32-34页 |
(二) 对理想生命形态的建构 | 第34-40页 |
1、"至人" | 第35-36页 |
2、"超人" | 第36-40页 |
三、"游"与"醉":感悟生命之美的两种实践方式 | 第40-50页 |
(一) "游"于世 | 第41-45页 |
(二) "醉"于艺 | 第45-50页 |
四、"游戏"与"无为":对人类生命价值的两种定位 | 第50-56页 |
(一) 从"无为"到"自然" | 第51-53页 |
(二) 从"游戏"到"超越" | 第53-56页 |
五、现实启示 | 第56-60页 |
(一) 人与自然:能源、环境等问题与人类的诗意栖居 | 第56-58页 |
(二) 人类社会:社会矛盾激化、个体心理疾病等与个体的自由、幸福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