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绪论 | 第10-21页 |
(一) 地方政府与医疗保障 | 第10-12页 |
1.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是服务型政府的责任 | 第10-11页 |
2. 地方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中的作用 | 第11页 |
3. 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第11-12页 |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征 | 第12-16页 |
1. 较高的统筹层次 | 第13页 |
2. 稳定的筹资机制 | 第13-14页 |
3. 有效的管理体制 | 第14-16页 |
(三)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二、丹东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 | 第21-31页 |
(一) 丹东市的基本情况 | 第21-24页 |
1. 丹东市社会基本情况分析 | 第21页 |
2. 农村卫生资源状况分析 | 第21-24页 |
(二) 丹东市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职能履行情况 | 第24-30页 |
1. 丹东市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主要做法 | 第24-27页 |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和运行情况 | 第27-30页 |
(三) 丹东市政府对新农合的监管 | 第30-31页 |
三、丹东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府管理分析 | 第31-37页 |
(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问题 | 第31-34页 |
1. 筹资水平低 | 第31页 |
2. 补偿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 | 第31-34页 |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政策执行问题 | 第34-37页 |
1. 资金筹集难以快速到位 | 第34页 |
2. 县(区)外转诊程序复杂、报销手续繁杂 | 第34-35页 |
3. 真实参合意愿低于表面参合意愿 | 第35-36页 |
4. 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 第36-37页 |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37-44页 |
(一)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 第37-39页 |
1. 新农合的农村性公共产品属性分析 | 第37-38页 |
2. 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8-39页 |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道德风险 | 第39-41页 |
1. 医疗服务供方的道德风险 | 第39-40页 |
2. 医疗服务需方的道德风险 | 第40-41页 |
(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逆向选择 | 第41-44页 |
1. 逆向选择原理在医疗保险市场中的体现 | 第41页 |
2. 新农合中引起逆向选择的原因分析 | 第41-44页 |
五、地方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对策思考 | 第44-52页 |
(一) 加大新农合基金保障力度,做好新农合政策供给 | 第44-46页 |
1. 加强筹资力度,建立长效的筹资机制 | 第44-45页 |
2. 探索城区内农业人口基金统筹,建立风险分摊机制 | 第45-46页 |
(二) 完善地区内新农合的监管机制,规范公共卫生服务 | 第46-47页 |
1. 健全监督体系,界定监督参与要素 | 第46-47页 |
2. 提高农村医务人员医疗水平 | 第47页 |
(三) 加强地区内新农合保险体系的建设,探索新型农村医疗保障模式 | 第47-52页 |
1. 健全地区内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 | 第47-48页 |
2. 改革区域内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 第48-50页 |
3. 打破城乡"二元"差异,提高基本卫生医疗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