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鱼病学论文--微生物性鱼病论文

嗜水气单胞菌流行株基因组特征及毒力相关基因研究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第一篇 文献综述第16页
第一章 嗜水气单胞菌研究进展第16-38页
    1 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研究进展第16-22页
        1.1 病原第16页
        1.2 流行病学第16-17页
        1.3 嗜水气单胞菌主要的毒力因子第17-22页
    2 细菌毒力基因筛选技术研究进展第22-26页
        2.1 比较基因组学第22页
        2.2 转座子随机突变技术第22-23页
        2.3 DNA芯片技术第23-24页
        2.4 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第24页
        2.5 体内诱导技术第24-25页
        2.6 体内诱导抗原技术第25页
        2.7 其他筛选方法第25-26页
    3 细菌毒力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第26-28页
        3.1 斑马鱼第26页
        3.2 四膜虫第26-27页
        3.3 秀丽隐杆线虫第27-28页
        3.4 盘基网柄菌第28页
    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38页
第二篇 试验研究第38页
第二章 嗜水气单胞菌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第38-8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4页
        1.1 菌株、基因组及实验动物第39-40页
        1.2 主要培养基、试剂及仪器第40页
        1.3 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第40-41页
        1.4 嗜水气单胞菌毒力的测定第41-42页
        1.5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第42-44页
    2 结果第44-73页
        2.1 基因组DNA的质控结果第44页
        2.2 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第44-45页
        2.3 全基因组的基本特征第45-47页
        2.4 全基因组组成与结构比较第47-52页
        2.5 多位点序列分型第52页
        2.6 毒力相关基因分析结果第52-59页
        2.7 嗜水气单胞菌毒力第59-60页
        2.8 核心基因和非核心基因第60-62页
        2.9 COG功能分类第62-63页
        2.10 基因组适应性区域第63-73页
    3 讨论第73-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第三章 ST251型嗜水气单胞菌的地理分布及生物学特性分析第84-12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5-91页
        1.1 菌株及实验动物第85页
        1.2 主要培养基、试剂及仪器第85页
        1.3 多位点序列分型及进化树分析第85-86页
        1.4 细菌对斑马鱼半数致死量(LD_(50))的测定第86页
        1.5 毒力相关因子的检测第86页
        1.6 ST251型菌株的地理分布第86页
        1.7 生长能力的测定第86页
        1.8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测定第86-87页
        1.9 运动能力的测定第87页
        1.10 细菌的透射电镜观察第87-88页
        1.11 细胞试验第88-89页
        1.12 细菌胞外产物活性的测定第89-90页
        1.13 小鼠模型感染试验第90-91页
    2 结果第91-109页
        2.1 多位点序列分型第91页
        2.2 嗜水气单胞菌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量第91-94页
        2.3 进化树分析及毒力因子检测结果第94-96页
        2.4 ST251菌株的地理分布第96-97页
        2.5 生长能力的测定第97-98页
        2.6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第98-99页
        2.7 运动能力第99-101页
        2.8 细菌的透射电镜观察第101-102页
        2.9 细胞试验第102-104页
        2.10 细菌胞外产物的活性第104-106页
        2.11 小鼠模型感染试验第106-109页
    3 讨论第109-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2页
第四章 气单胞菌毒力评估模型的建立第122-14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23-127页
        1.1 菌株和虫株第123-124页
        1.2 主要培养基、试剂及仪器第124页
        1.3 气单胞菌对斑马鱼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第124页
        1.4 四膜虫生长曲线的测定第124-125页
        1.5 四膜虫形态的观察第125页
        1.6 虫菌共培养对气单胞菌生长的影响第125-126页
        1.7 虫菌共培养对四膜虫生长的影响第126页
        1.8 培养基pH对四膜虫生长的影响第126页
        1.9 以四膜虫为模型评估气单胞菌毒力的可行性分析第126-127页
    2 结果第127-140页
        2.1 气单胞菌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量第127页
        2.2 四膜虫的生长曲线第127-128页
        2.3 四膜虫形态的观察第128-129页
        2.4 虫菌共培养对气单胞菌生长的影响第129-132页
        2.5 虫菌共培养对四膜虫生长的影响第132-135页
        2.6 培养基pH对四膜虫生长的影响第135-136页
        2.7 以细菌相对存活率评估气单胞菌毒力的可行性分析第136-137页
        2.8 以四膜虫相对存活率评估气单胞菌毒力的可行性分析第137-140页
    3 讨论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6页
第五章 嗜水气单胞菌突变体库的建立及毒力相关基因的筛选第146-17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47-153页
        1.1 菌株、虫株、转座子及实验动物第147-148页
        1.2 主要培养基、试剂及仪器第148页
        1.3 引物的设计第148-149页
        1.4 插入突变体库的建立第149-150页
        1.5 插入突变株的筛选第150页
        1.6 转座子EZ-Tn5插入位点的鉴定第150-152页
        1.7 失活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52页
        1.8 生长能力的测定第152页
        1.9 突变株运动能力的测定第152页
        1.10 细胞毒性实验第152页
        1.11 突变株胞外产物活性的测定第152-153页
    2 结果第153-165页
        2.1 突变体库的建立第153页
        2.2 以四膜虫为模型筛选毒力减弱的突变株第153页
        2.3 以斑马鱼为模型筛选毒力减弱的突变株第153-154页
        2.4 转座子EZ-Tn5插入位点的鉴定第154-155页
        2.5 失活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55-159页
        2.6 突变株的毒力第159-160页
        2.7 突变株的生长能力第160-161页
        2.8 运动能力第161-162页
            2.8.1 游动能力第161页
            2.8.2 群集运动能力第161-162页
        2.9 细胞毒性试验第162-164页
        2.10 突变株胞外产物的活性第164-165页
    3 讨论第165-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4页
第六章 chiA和trkH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第174-19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75-182页
        1.1 菌株、质粒及实验动物第175-176页
        1.2 主要培养基、试剂及相关仪器第176页
        1.3 引物的设计第176-178页
        1.4 基因缺失株的构建第178-180页
        1.5 基因互补株的构建第180页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第180页
        1.7 遗传稳定性分析第180-181页
        1.8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181页
        1.9 运动能力的测定第181页
        1.10 细胞实验第181页
        1.11 细菌胞外产物活性的测定第181页
        1.12 细菌对斑马鱼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第181页
        1.13 小鼠模型感染试验第181页
        1.14 统计分析第181-182页
    2 结果第182-191页
        2.1 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第182页
        2.2 基因缺失株的构建第182-184页
        2.3 互补质粒的构建第184页
        2.4 基因互补株的构建第184-186页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第186页
        2.6 遗传稳定性分析第186页
        2.7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186-187页
        2.8 运动能力第187-188页
        2.9 细菌的细胞毒性第188页
        2.10 细菌胞外产物的细胞毒性第188-189页
        2.11 细菌胞外产物的溶血活性第189页
        2.12 细菌胞外产物的蛋白酶活性第189-190页
        2.13 细菌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量第190页
        2.14 小鼠组织细菌载量第190-191页
    3 讨论第191-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198页
全文总结第198-200页
附录第200-214页
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第214-216页
致谢第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入胞信号传导分子机制研究
下一篇:鸡源弓形虫治疗药物的筛选及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巨噬细胞结合分子的鉴定和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