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8-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 microRNA(miRNA)的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1.1 miRNA的发现 | 第11页 |
1.1.2 miRNA的命名 | 第11-12页 |
1.1.3 miRNA的生成 | 第12-13页 |
1.1.4 miRNA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 第13-14页 |
1.1.5 miRNA突变对miRNA功能的影响 | 第14-16页 |
1.2 miR-378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 miR-378的发现和命名 | 第16页 |
1.2.2 miR-378的结构与功能 | 第16-19页 |
1.2.3 miR-378的研究重点 | 第19页 |
1.2.4 猪miR-378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 | 第2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0-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23页 |
2.1.1 试验动物 | 第20-21页 |
2.1.2 样品采集 | 第21页 |
2.1.3 实验菌株、质粒和细胞系的来源 | 第21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1.5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2-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35页 |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2.2.2 miRNA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4-29页 |
2.2.3 细胞培养 | 第29-30页 |
2.2.4 细胞转染 | 第30-31页 |
2.2.5 组织及细胞Total RNA的抽提 | 第31-32页 |
2.2.6 qRT-PCR | 第32-33页 |
2.2.7 miRNA靶基因预测 | 第33页 |
2.2.8 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 | 第33-34页 |
2.2.9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 第34-35页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5页 |
2.3.1 qRT-PCR数据处理 | 第35页 |
2.3.2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数据处理 | 第35页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50页 |
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35-36页 |
3.2 miR-378突变检测结果 | 第36-38页 |
3.2.1 miR-378-2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36-37页 |
3.2.2 PCR产物序列测定结果 | 第37页 |
3.2.3 miR-378-2基因突变检测 | 第37-38页 |
3.3 miR-378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 第38-40页 |
3.4 野生型、突变型miR-378表达差异分析 | 第40-44页 |
3.4.1 Pre-miR-378-W/M二级结构预测 | 第40-41页 |
3.4.2 miR-34b与miR-378-W/M串联表达载体构建 | 第41-42页 |
3.4.3 miR-378-W/M表达量分析 | 第42-44页 |
3.5 野生型、突变型miR-378靶基因预测及GO分析 | 第44-48页 |
3.5.1 miR-378-W/M靶基因预测 | 第44页 |
3.5.2 GO分析 | 第44-48页 |
3.6 靶基因验证 | 第48-50页 |
3.6.1 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 | 第48-49页 |
3.6.2 靶基因变化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2页 |
4.1 miR-378表达的组织特异性 | 第50页 |
4.2 miRNA突变 | 第50-51页 |
4.3 miRNA表达载体的结构对检测miRNA表达量的影响 | 第51页 |
4.4 miR-378种子序列突变对miR-378功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72页 |
附件一 | 第60-65页 |
附件二 | 第65-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