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修饰及与铅酸电池混合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8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电池发展简介第13-14页
    1.3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介第14-15页
    1.4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第15-16页
    1.5 锂离子电池组成第16-19页
        1.5.1 正极材料第16-17页
        1.5.2 负极材料第17页
        1.5.3 隔膜第17-18页
        1.5.4 电解液(电解质)第18-19页
    1.6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简述第19-26页
        1.6.1 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第20-21页
        1.6.2 尖晶石氧化锰锂LiMn_2O_4正极材料第21-22页
        1.6.3 正交LiMnO_2正极材料第22-23页
        1.6.4 三元复合正极材料第23页
        1.6.5 橄榄石结构LiFePO_4正极材料第23-25页
        1.6.6 富锂正极材料第25-26页
    1.7 锂离子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研究第26-33页
        1.7.1 表面包覆第26-30页
        1.7.2 体相掺杂第30-31页
        1.7.3 材料结构设计改性第31-33页
    1.8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制备方法第33-36页
        1.8.1 高温固相法第33-34页
        1.8.2 溶胶-凝胶(sol-gel)法第34页
        1.8.3 水热法第34-35页
        1.8.4 喷雾热分解法第35页
        1.8.5 共沉淀法第35-36页
        1.8.6 模板法第36页
    1.9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意义第36-38页
第2章 实验方法第38-45页
    2.1 化学试剂与实验设备第38-40页
        2.1.1 主要化学试剂第38-40页
    2.2 物理与化学性质表征及成分测定第40-43页
        2.2.1 热失重分析(TGA)第40页
        2.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40-41页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41页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41页
        2.2.5 能谱仪(EDS)第41页
        2.2.6 振实密度测试第41-42页
        2.2.7 激光粒度分析仪(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zer)第42页
        2.2.8 比表面积测试(BET)第42-43页
        2.2.9 pH值测量第43页
    2.3 材料成分测定第43页
        2.3.1 EDTA滴定法第43页
        2.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第43页
    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3-45页
        2.4.1 正负极电极的配料及准备第43-44页
        2.4.2 半电池的组装第44页
        2.4.3 电池充放电测试第44页
        2.4.4 循环伏安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第44-45页
第3章 球形富锂正极材料Li_(1.5)Mn_(0.75)Ni_(0.15)Co_(0.10)O_2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第45-58页
    3.1 引言第45-46页
    3.2 球形前躯体Mn_(0.75)Ni_(0.15)Co_(0.10)CO_3及球形Li_(1.5)Mn_(0.75)Ni_(0.15)Co_(0.10)O_2的制备第46页
        3.2.1 球形前躯体Mn_(0.75)Ni_(0.15)Co_(0.10)CO_3的制备第46页
        3.2.2 球形Li_(1.5)Mn_(0.75)Ni_(0.15)Co_(0.10)O_2的制备第46页
    3.3 制备工艺对球形前躯体Mn_(0.75)Ni_(0.15)Co_(0.10)CO_3形貌及结构的影响第46-49页
        3.3.1 共沉淀反应中pH值对前躯体形貌的影响第46-47页
        3.3.2 氨含量对前躯体形貌的影响第47-49页
        3.3.3 前躯体晶体结构分析第49页
    3.4 煅烧温度对Li_(1.5)Mn_(0.75)Ni_(0.15)Co_(0.10)O_2的影响第49-52页
        3.4.1 形貌分析第49-50页
        3.4.2 晶体结构测试第50-51页
        3.4.3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51-52页
    3.5 锂含量对LinMn_(0.75)Ni_(0.15)Co_(0.10)O_2的影响第52-54页
        3.5.1 形貌分析第52-53页
        3.5.2 晶体结构测试第53页
        3.5.3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53-54页
    3.6 Li_(1.5)Mn_(0.75)Ni_(0.15)Co_(0.10)O_2的循环性能及倍率性能测试第54-56页
        3.6.1 循环性能测试第54-55页
        3.6.2 倍率性能测试第55-56页
    3.7 结论第56-58页
第4章 表面包覆纳米CuO对富锂正极材料Li_(1.13)[Ni_(0.5)Mn_(0.5)]_(0.87)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58-67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实验部分第58-59页
        4.2.1 球形富锂正极材料Li_(1.13)[Ni_(0.5)Mn_(0.5)]_(0.87)O_2的制备第58-59页
        4.2.2 CuO包覆的富锂正极材料Li_(1.13)[Ni_(0.5)Mn_(0.5)]O_2的制备第59页
    4.3 材料物理性质表征第59页
    4.4 电池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9-60页
    4.5 测试结果与讨论第60-66页
        4.5.1 不同CuO包覆量的富锂正极材料Li_(1.13)[Ni_(0.5)Mn_(0.5)]_(0.87)O_2的晶体结构分析第60-61页
        4.5.2 2.0 wt.% CuO包覆量的Li_(1.13)[Ni_(0.5)Mn_(0.5)]_(0.87)O_2形貌分析第61-62页
        4.5.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2-66页
    4.6 结论第66-67页
第5章 Ni、Mn元素掺杂对LiFePO_4/C材料物理化学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7-82页
    5.1 引言第67-68页
    5.2 实验方法第68页
        5.2.1 LiNi_xFe_(1-x)PO_4/C与LiMnyFe_(1-y)PO_4/C复合化合物合成方法第68页
        5.2.2 LiNi_(0.02)Mn_(0.03)Fe_(0.95)PO_4/C复合化合物合成方法第68页
    5.3 材料表征第68页
    5.4 电化学测试第68-69页
    5.5 测试结果与讨论第69-79页
        5.5.1 LiNi_xFe_(1-x)PO_4/C正极材料晶体结构分析第69-70页
        5.5.2 LiNi_xFe_(1-x)PO_4/C正极材料表面形貌分析第70-71页
        5.5.3 LiNi_xFe_(1-x)PO_4/C正极材料电性能测试第71-72页
        5.5.4 LiMn_yFe_(1-y)PO_4/C正极材料晶体结构分析第72-73页
        5.5.5 LiMn_yFe_(1-y)PO_4/C正极材料表面形貌分析第73-74页
        5.5.6 LiMn_yFe_(1-y)PO_4/C正极材料电性能测试第74-75页
        5.5.7 LiNi_(0.02)Mn_(0.03)Fe_(0.95)PO_4/C正极材料晶体结构分析第75-76页
        5.5.8 LiNi_(0.02)Mn_(0.03)Fe_(0.95)PO_4/C正极材料电性能测试第76-79页
    5.6 用LiNi_(0.02) Mn_(0.03)Fe_(0.95)PO_4/C作为正极材料制作成品电芯的性能测试第79-80页
        5.6.1 循环寿命测试第79-80页
        5.6.2 倍率性能测试第80页
    5.7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6章 用LiNi_(0.02)Mn_(0.03)Fe_(0.95)PO_4/C作为正极材料的磷酸铁锂电池与铅酸蓄电池混合系统研究第82-89页
    6.1 引言第82-83页
    6.2 锂离子电池/铅酸蓄电池混合动力电池系统组合方案第83-84页
        6.2.1 方案模型第83页
        6.2.2 LiNi_(0.02)Mn_(0.03)Fe_(0.95)PO_4/C磷酸铁锂电池与铅酸蓄电池混合电池制作第83页
        6.2.3 理论依据及建模第83-84页
    6.3 混合动力电池系统充放电性能研究第84-86页
    6.4 混合动力电池系统性能研究第86-87页
    6.5 富锂电池与铅酸蓄电池并联混合系统实现的可行性分析第87-88页
    6.6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2页
    7.1 结论第89-91页
    7.2 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个人简历第103-104页
科研成果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搅拌车中混凝土流变性研究及应用
下一篇:铁基氟化物作为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