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9页 |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 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7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四)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2.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 3.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 一、社会组织孵化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 (一) 社会组织孵化的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 1. 社会治理理论 | 第19页 |
| 2. 社会组织 | 第19页 |
| 3. 社会组织孵化器 | 第19-20页 |
| (二)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1. 层级官僚制理论 | 第20-21页 |
| 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页 |
| 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3页 |
| 二、伊金霍洛旗社会组织双孵化园模式介绍 | 第23-32页 |
| (一) 运作过程 | 第23-28页 |
| 1. 政府对伊金霍洛旗社会组织双孵化园的支持 | 第23-24页 |
| 2. 伊金霍洛旗社会组织双孵化园与上海恩派合作情况 | 第24-26页 |
| 3. 功能作用 | 第26页 |
| 4. 六类社会组织 | 第26-27页 |
| 5. “一领双孵化”工作方法 | 第27-28页 |
| (二) 运营模式 | 第28-29页 |
| 1. 政府建立——政府运营孵化模式(GB-GO) | 第28页 |
| 2. 民间建立——民间运营孵化模式(CB-CO) | 第28页 |
| 3. 政府建立——民间运营化模式(GB-CO) | 第28-29页 |
| (三) 取得的成效 | 第29-32页 |
| 1. 伊金霍洛旗社会组织双孵化园现阶段孵化成果 | 第29-30页 |
| 2. 被孵化社会组织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30-32页 |
| 三、伊金霍洛旗社会组织双孵化园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2-36页 |
| (一) 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 1. “双孵化”党建工作模式政策落实困难 | 第32页 |
| 2. 社会组织认知度不高 | 第32页 |
| 3. 社会组织承接能力弱 | 第32-33页 |
| 4. 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 第33页 |
| (二) 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 1. 社会转型期内难以全盘实现社会组织建设的服务性管理 | 第33页 |
| 2. 制度平台尚不完善 | 第33-34页 |
| 3. 社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不足 | 第34页 |
| 4. 公众参与程度低 | 第34-36页 |
| 四、完善伊金霍洛旗社会组织双孵化园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36-41页 |
| (一) 遵循与政府协作和坚持民间性质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 (二) 探索多方联动的社会组织培育机制 | 第37-38页 |
| 1. 加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建设 | 第37页 |
| 2. 制定并实施社会组织专项培育计划 | 第37页 |
| 3. 注重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 | 第37-38页 |
| 4.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 第38页 |
| (三) 建立新型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关系 | 第38-39页 |
| 1. 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 第38页 |
| 2.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移 | 第38-39页 |
| 3. 提高社会组织政治参与,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 | 第39页 |
| 4. 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 | 第39页 |
| (四) 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 第39-40页 |
| (五) 鼓励全民参与到来社会组织领域中来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附录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