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域下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2章 知行关系理论和德育概述 | 第14-22页 |
2.1 知行理论的发展 | 第14-17页 |
2.1.1 中国传统知行观 | 第14-16页 |
2.1.2 中国近现代知行观 | 第16页 |
2.1.3 西方知行观 | 第16-17页 |
2.1.4 马克思主义知行观 | 第17页 |
2.2 知行合一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3 德育概述 | 第18-21页 |
2.3.1 德育概念 | 第18-20页 |
2.3.2 德育内容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大学生的知行表现 | 第22-29页 |
3.1 大学生知行合一情况 | 第22-24页 |
3.1.1 学而知之 | 第22-23页 |
3.1.2 知而行之 | 第23页 |
3.1.3 行而知之 | 第23-24页 |
3.2 大学生知行不一情况 | 第24-27页 |
3.2.1 行而不知 | 第24-25页 |
3.2.2 知而不行 | 第25-26页 |
3.2.3 知行错位 | 第26-27页 |
3.2.4 知行断裂 | 第2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4章 大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 | 第29-41页 |
4.1 学校因素 | 第29-31页 |
4.1.1 德育制度不完善 | 第29页 |
4.1.2 德育内容不合理 | 第29-30页 |
4.1.3 道德环境不优良 | 第30-31页 |
4.2 个体因素 | 第31-34页 |
4.2.1 个别大学生道德水平低下 | 第31-32页 |
4.2.2 大学生不稳定情绪的消极影响 | 第32页 |
4.2.3 大学生矛盾心理的负面影响 | 第32-33页 |
4.2.4 大学生群体间不道德风气的影响 | 第33-34页 |
4.3 家庭因素 | 第34-37页 |
4.3.1 家庭培养方式不恰当 | 第34-36页 |
4.3.2 家庭道德环境不浓厚 | 第36-37页 |
4.4 社会因素 | 第37-40页 |
4.4.1 社会消极价值观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 | 第37-38页 |
4.4.2 功利主义阻碍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 | 第38-39页 |
4.4.3 媒体负面报道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意 | 第39页 |
4.4.4 法律约束欠缺纵容大学生的不道德行为 | 第39-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对策 | 第41-57页 |
5.1 夯实高校德育基础 | 第41-45页 |
5.1.1 完善德育制度 | 第41页 |
5.1.2 提高德育内容合理性 | 第41-43页 |
5.1.3 创新德育方法 | 第43-44页 |
5.1.4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 第44-45页 |
5.2 创造良好的个体条件 | 第45-48页 |
5.2.1 坚持做到慎独 | 第45-46页 |
5.2.2 坚持做到慎染 | 第46-47页 |
5.2.3 坚持做到慎初 | 第47页 |
5.2.4 坚持做到慎终 | 第47-48页 |
5.3 促进家庭道德氛围的形成 | 第48-51页 |
5.3.1 培养子女的道德情感 | 第48-49页 |
5.3.2 采取正确的培养方式 | 第49-50页 |
5.3.3 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 第50页 |
5.3.4 树立家庭道德榜样 | 第50-51页 |
5.4 优化社会道德环境 | 第51-55页 |
5.4.1 引导正确的道德观 | 第52-53页 |
5.4.2 拓宽德育实践途径 | 第53页 |
5.4.3 加强法律约束 | 第53-54页 |
5.4.4 构建德育合力 | 第54-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