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导论 | 第13-19页 |
第一章 幸福感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9-29页 |
1.1 幸福感的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1.1.1 幸福感的内涵 | 第19-20页 |
1.1.2 幸福感的结构及其特征 | 第20页 |
1.1.3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1.1.4 教师职业幸福感 | 第22页 |
1.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第22-25页 |
1.2.1 创造与享受劳动成果是实现幸福的源泉 | 第22-23页 |
1.2.2 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相统一 | 第23-24页 |
1.2.3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 | 第24页 |
1.2.4 奉献是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和最终归宿 | 第24-25页 |
1.3 现代西方幸福感理论 | 第25-29页 |
1.3.1 人格理论 | 第25-26页 |
1.3.2 社会比较理论 | 第26页 |
1.3.3 目标理论 | 第26-27页 |
1.3.4 适应-应对理论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 第29-40页 |
2.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说明 | 第29-30页 |
2.1.1 调查问卷维度模型与项目设计 | 第29页 |
2.1.2 受访者构成的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2.2 调查问卷的相关分析 | 第30-37页 |
2.2.1 幸福感的各维度分析 | 第30-35页 |
2.2.2 幸福感的比较性分析 | 第35-37页 |
2.3 调查问卷的研判结论 | 第37-40页 |
2.3.1 教师职业幸福感在总体上有待提高 | 第37-39页 |
2.3.2 教师职业幸福感在维度上呈现多元化态势 | 第39页 |
2.3.3 物质待遇和自我实现是影响教师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 第40-45页 |
3.1 市场经济的冲击因素 | 第40-41页 |
3.1.1 薪酬与付出失衡造成的公平感缺失 | 第40页 |
3.1.2 社会功利化倾向带来理想和信念的迷茫 | 第40-41页 |
3.2 教育改革的压力因素 | 第41-42页 |
3.2.1 社会期望过高,缺乏理解和支持 | 第41页 |
3.2.2 工作任务繁重,健康状况不佳 | 第41-42页 |
3.3 职业发展的束缚因素 | 第42-43页 |
3.3.1 缺乏进修机会和提升意识,专业能力发展缓慢 | 第42-43页 |
3.3.2 自身条件和环境束缚,自我价值实现程度低 | 第43页 |
3.4 角色转换的阻滞因素 | 第43-45页 |
3.4.1 职业角色意识淡薄带来低效能感和低归属感 | 第44页 |
3.4.2 多重角色冲突使其力不从心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议和对策 | 第45-53页 |
4.1 社会层面 | 第45-46页 |
4.1.1 改变只付出不求回报的"教师完人"的角色期待 | 第45页 |
4.1.2 增加青年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经济收入 | 第45页 |
4.1.3 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 | 第45-46页 |
4.2 高校层面 | 第46-50页 |
4.2.1 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注重其全面发展 | 第46-47页 |
4.2.2 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 第47-49页 |
4.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 第49-50页 |
4.3 个人层面 | 第50-53页 |
4.3.1 提升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 第50-51页 |
4.3.2 学会自我调适,善于释放负面情绪和压力 | 第51-52页 |
4.3.3 拓展专业知识,在实现自身价值中实现幸福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