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8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我国氮肥施用概况 | 第14页 |
·农田中化肥氮的去向 | 第14-16页 |
·农田氨挥发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农田氨挥发机理 | 第16页 |
·农田氨挥发排放量 | 第16-17页 |
·农田氨挥发的影响因素 | 第17-23页 |
·氨挥发的环境效应 | 第23-24页 |
·农田氨挥发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箱式法 | 第24-27页 |
·微气象法 | 第27-32页 |
·空气氨浓度测定技术研究进展 | 第32页 |
·酸吸收法 | 第32页 |
·仪器分析法 | 第32页 |
·TDLAS-BLS法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反向拉格朗日随机扩散模型 | 第32-33页 |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 | 第33-34页 |
·TDLAS-BLS技术 | 第34-35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目的意义 | 第35页 |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第二章 TDLAS-BLS技术的准确性与适用性评估及参数优化 | 第38-58页 |
·引言 | 第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6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8-39页 |
·TDLAS-BLS技术 | 第39-43页 |
·试验设计 | 第43-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7页 |
·大气稳定度和摩擦风速对QBLS/Q的影响 | 第47-49页 |
·氨浓度测定高度对QBLS/Q的影响 | 第49-53页 |
·取样距离对QBLS/Q的影响 | 第53-55页 |
·平均时间对QBLS/Q的影响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TDLAS-BLS法与质量平衡法、箱式法对比验证 | 第58-70页 |
·引言 | 第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58页 |
·试验设计 | 第58-59页 |
·TDLAS-BLS法测定氨挥发 | 第59-60页 |
·参比方法测定氨挥发 | 第60-61页 |
·数据处理 | 第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8页 |
·试验期间气象条件 | 第61-62页 |
·TDLAS-BLS法适用性 | 第62-65页 |
·TDLAS-BLS法与质量平衡法、静态箱式法对比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基于TDLAS-BLS法的黄淮海平原典型潮土区冬小麦追肥期农田氨挥发研究 | 第70-88页 |
·引言 | 第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4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70页 |
·试验设计 | 第70-73页 |
·参比方法测定氨挥发 | 第73页 |
·土壤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73-74页 |
·数据处理 | 第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4-87页 |
·试验期间气象条件 | 第74-75页 |
·氨挥发日内动态 | 第75-78页 |
·氨挥发日际变化与总氨挥发损失 | 第78-79页 |
·氨挥发影响因素 | 第79-85页 |
·TDLAS-BLS法与质量平衡法、静态箱式法对比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基于TDLAS-BLS法的黄淮海平原典型潮土区夏玉米追肥期农田氨挥发研究 | 第88-108页 |
·引言 | 第8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8-92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88页 |
·试验设计 | 第88-90页 |
·TDLAS-LS法测定氨挥发 | 第90-91页 |
·参比方法测定氨挥发 | 第91-92页 |
·土壤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92页 |
·数据处理 | 第9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6页 |
·试验期间气象条件 | 第92-94页 |
·氨挥发日内动态 | 第94-97页 |
·氨挥发日际变化规律与总氨挥发损失 | 第97-100页 |
·氨挥发影响因素 | 第100-103页 |
·TDLAS-BLS法与质量平衡法、静态箱式法对比 | 第103-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108-110页 |
·主要结论 | 第108-109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9页 |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30页 |
主要学术成果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