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1页 |
·研究早地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38页 |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N_2O和CO_2)排放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策略 | 第24-28页 |
·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模拟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进展 | 第28-38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9-4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1-53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1-45页 |
·地理位置与地形 | 第41页 |
·气候状况 | 第41-44页 |
·土壤性状 | 第44-45页 |
·田间试验处理与研究方法 | 第45-48页 |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田间试验处理 | 第45-46页 |
·田间试验过程中N_2O气体和CO_2气体采集和测定 | 第46-48页 |
·田间试验过程中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测定 | 第48页 |
·样品分析 | 第48页 |
·气体通量计算 | 第48页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48-52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48-50页 |
·通径分析 | 第50-52页 |
·影响因子的选取 | 第52页 |
·数据整理与统计方法 | 第52-53页 |
第三章 DNDC模型的数据输入和模型校正与验证 | 第53-63页 |
·引言 | 第53页 |
·DNDC输入数据 | 第53-56页 |
·其它输入数据 | 第56-61页 |
·模型验证方法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基于DNDC模型的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土壤中N_2O气体排放的模拟研究 | 第63-73页 |
·引言 | 第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研究区简介 | 第63页 |
·数据来源 | 第63页 |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田间处理 | 第63-64页 |
·田间测定数据采集方法 | 第64页 |
·研究方法 | 第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DNDC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模拟研究 | 第64-65页 |
·DNDC模型对对照组早地农田N_2O气体排放的模拟预测 | 第65-66页 |
·DNDC模型对试验组旱地农田N_2O气体排放的模拟预测 | 第66-68页 |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N_2O气体年排放量和排放因子研究 | 第68页 |
·DNDC模型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矿化氮的模拟研究 | 第68-70页 |
·DNDC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DNDC模型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农田土壤中CO_2排放模拟和有机碳的估算研究 | 第73-79页 |
·引言 | 第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研究区简介 | 第73页 |
·数据来源 | 第73页 |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田间处理 | 第73-74页 |
·田间测定数据采集方法 | 第74页 |
·研究方法 | 第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4-78页 |
·DNDC模型对秸秆还田阶段CO_2排放的模拟 | 第74-75页 |
·DNDC模型对作物生长阶段CO_2排放的模拟 | 第75-77页 |
·DNDC模型对有机碳的估算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温室气体排放的模型验证 | 第79-89页 |
·引言 | 第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研究区简介 | 第79页 |
·数据来源 | 第79页 |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田间处理 | 第79页 |
·田间测定数据采集方法 | 第79页 |
·研究方法 | 第79-8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0-86页 |
·N_2O气体排放的模型验证 | 第80-82页 |
·CO_2气体排放的模型验证 | 第82-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第七章 不同驱动因子对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研究 | 第89-99页 |
·引言 | 第8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9-90页 |
·研究区简介 | 第89页 |
·数据来源 | 第89页 |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田间处理 | 第89-90页 |
·田间测定数据采集方法 | 第90页 |
·研究方法 | 第9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0-98页 |
·不同驱动因子对N_2O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 | 第90-95页 |
·不同驱动因子对CO_2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 | 第95-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第99-103页 |
·主要结论 | 第99-10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00-101页 |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3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