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1-15页 |
| ·安全隔离层厚度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矿山三维地质可视化及数值模型的构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多态群空区与露天边坡的相互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15-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矿山地质概况及开采条件分析 | 第17-26页 |
| ·矿区概述 | 第17-18页 |
| ·矿区范围及交通位置 | 第17-18页 |
| ·气候条件 | 第18页 |
| ·矿区地质 | 第18-20页 |
| ·地层 | 第18页 |
| ·构造 | 第18-19页 |
| ·岩浆岩 | 第19页 |
| ·围岩蚀变 | 第19-20页 |
| ·矿床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 ·矿石特征 | 第21-22页 |
| ·矿石类型 | 第21页 |
| ·矿石的结构和构造 | 第21页 |
| ·矿石成分 | 第21-22页 |
|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第22-23页 |
| ·研究范围 | 第22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2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3页 |
| ·环境地质条件 | 第23页 |
| ·矿山开采现状 | 第23-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露天地下协同开采安全隔离层厚度研究 | 第26-45页 |
| ·计算参数确定 | 第26-27页 |
| ·安全隔离层厚度的理论计算 | 第27-42页 |
| ·传统计算分析法 | 第27-35页 |
| ·基于突变理论的隔离层厚度分析方法 | 第35-39页 |
| ·基于弹性力学小变形薄板理论方法的隔离层厚度分析方法 | 第39-42页 |
| ·安全隔离层厚度的计算分析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矿山三维地质可视化建模 | 第45-56页 |
| ·地质体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5-50页 |
| ·地表模型的构建 | 第45-46页 |
| ·矿体模型的构建 | 第46-48页 |
| ·巷道模型的构建 | 第48-50页 |
| ·多态群空区及塌陷区模型的构建 | 第50-53页 |
| ·柿竹园多金属矿多态群空区特点 | 第50-51页 |
| ·采空区及塌陷区的构建 | 第51-52页 |
| ·采空区及塌陷区几何模型 | 第52-53页 |
| ·露天小剥采境界模型的构建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地下开采与露天采剥的相互影响分析 | 第56-81页 |
| ·数值模拟的相关理论 | 第56-57页 |
|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择 | 第57-58页 |
| ·数值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58-73页 |
| ·MIDAS/GTS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8-62页 |
| ·矿山MIDAS/GTS总体模型的构建 | 第62-64页 |
| ·MIDAS/GTS模型网格划分 | 第64-66页 |
| ·数据转化成数值分析模型 | 第66-69页 |
| ·模拟方案确定 | 第69页 |
| ·屈服准则 | 第69-70页 |
| ·模型材料参数选取 | 第70-71页 |
|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第71-72页 |
| ·模拟过程以及监测点布置 | 第72-73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3-80页 |
| ·露天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73-76页 |
| ·地下空区的稳定性分析 | 第76-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结论 | 第81页 |
| ·展望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