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进化观的企业创新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7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动机 | 第10-11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1-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14-17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4页 |
·理论的创新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37页 |
·知识创新的文献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创新的涵义 | 第17-18页 |
·知识创新 | 第18-20页 |
·知识进化的文献研究 | 第20-28页 |
·生物进化思想与经济管理思想的结合 | 第20-22页 |
·知识的进化研究 | 第22-24页 |
·知识的获取 | 第24-25页 |
·知识的整合 | 第25-27页 |
·知识的扩散 | 第27-28页 |
·知识进化的概念 | 第28-31页 |
·知识的概念 | 第28-29页 |
·知识的变异 | 第29-30页 |
·知识进化的概念 | 第30-31页 |
·知识管理研究模型 | 第31-37页 |
第三章 知识进化的阶段与属性 | 第37-53页 |
·知识进化的阶段 | 第37-39页 |
·知识的生物属性 | 第39-43页 |
·知识的有机性 | 第39-40页 |
·知识的遗传性 | 第40-41页 |
·知识的外生性 | 第41页 |
·知识的变异性 | 第41-42页 |
·知识的群合性 | 第42-43页 |
·知识的创造过程 | 第43-44页 |
·知识创造的方式 | 第43-44页 |
·创造的知识增长 | 第44页 |
·影响知识进化的因素 | 第44-53页 |
·影响知识进化的环境因素 | 第45-48页 |
·影响知识进化的人文因素 | 第48-50页 |
·影响知识进化的动力因素 | 第50-53页 |
第四章 知识进化的机理 | 第53-81页 |
·知识进化的特点 | 第53-55页 |
·知识进化的方式 | 第55-59页 |
·知识进化的三种方式 | 第55-58页 |
·计算机知识的进化方式 | 第58-59页 |
·创新的发展过程 | 第59-70页 |
·模仿学习阶段 | 第59-61页 |
·消化吸收阶段 | 第61-64页 |
·创新发展阶段 | 第64-70页 |
·知识进化中的变异 | 第70-75页 |
·知识变异的来源 | 第70-72页 |
·知识变异产生的条件 | 第72-74页 |
·知识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异 | 第74-75页 |
·知识进化下的渐变性创新 | 第75-81页 |
·知识创新中的渐变性创新 | 第76-78页 |
·构建渐变性知识创新的模式 | 第78-81页 |
第五章 知识进化中的创新模型 | 第81-93页 |
·知识进化的类生物模型 | 第81-84页 |
·基于知识熟化过程的知识类生物模型分析 | 第84-93页 |
·知识主体的知识熟化 | 第85-86页 |
·知识熟化的催化剂作用 | 第86-88页 |
·知识熟化的环境要求 | 第88-89页 |
·知识熟化的对象要求 | 第89页 |
·知识主题的作用 | 第89-93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第93-111页 |
·丰田公司的传奇背景 | 第93-95页 |
·丰田公司的知识进化历程 | 第95-104页 |
创意形成阶段: | 第95-97页 |
熟化进行阶段 | 第97-102页 |
扩散的进行阶段 | 第102-104页 |
·案例讨论 | 第104-111页 |
第七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111-127页 |
·研究方案的设计 | 第111-1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12-113页 |
·访谈的过程 | 第113-116页 |
·扎根理论的分析 | 第116-127页 |
·开放性译码 | 第116-120页 |
·主轴译码 | 第120-122页 |
·选择性译码 | 第122-124页 |
·信度与效度 | 第124-12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27-128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128-129页 |
·研究展望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1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41-142页 |
附录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