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认同—小茅坡营苗族村寨个案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0-14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0-13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田野调查 | 第14-15页 |
·文献研究 | 第15页 |
·比较法 | 第15页 |
·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走进田野:小茅坡营苗村概况 | 第17-21页 |
·鄂西南苗族 | 第17页 |
·小茅坡营苗族源流 | 第17-18页 |
·小茅坡营苗村现状 | 第18-19页 |
·历史进程中的小茅坡营教育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民族教育与民族认同 | 第21-41页 |
·家庭教育中的民族认同 | 第21-25页 |
·语言的习得 | 第21-22页 |
·人格的健全 | 第22-24页 |
·文化的传承 | 第24-25页 |
·社区教育中的民族认同 | 第25-35页 |
·人际交往——民族认同的主体性呈现 | 第25-26页 |
·风俗习惯——民族认同的仪式展演 | 第26-32页 |
·宗教信仰——在人与神之间 | 第32-35页 |
·学校教育中的民族认同 | 第35-41页 |
·双语教育与民族认同 | 第35-36页 |
·苗族知识精英的文化自觉 | 第36-37页 |
·教育设置与民族认同 | 第37-41页 |
第四章 民族教育与国家认同 | 第41-51页 |
·家庭教育中的国家认同 | 第41-44页 |
·家庭空间中的国家设置 | 第41-42页 |
·苗族村民眼中的国家权力 | 第42页 |
·代际之间的言传身教 | 第42-44页 |
·社区教育中的苗族国家认同 | 第44-46页 |
·村落中的国家在场 | 第44-45页 |
·村干部的纽带作用 | 第45-46页 |
·学校教育中的国家认同 | 第46-51页 |
·学校教育中的国家形象展示 | 第46-48页 |
·课程设置中的国家认同 | 第48-51页 |
第五章 教育人类学视角下苗族“两个认同”的互构 | 第51-59页 |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角力 | 第51-54页 |
·作为同一化教育的学校教育 | 第51-52页 |
·地方知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位 | 第52-54页 |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互惠 | 第54-56页 |
·国家认同以民族认同为依托 | 第54-55页 |
·民族认同以国家认同为保障 | 第55-56页 |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升华 | 第56-59页 |
·作为“差序格局”的教育与认同 | 第56-57页 |
·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认同教育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