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液晶自适应系统校正效果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9页 |
·液晶自适应光学的原理及其研究意义 | 第13-30页 |
·自适应光学技术的提出 | 第13-17页 |
·自适应光学原理 | 第17-21页 |
·液晶波前校正器 | 第21-24页 |
·液晶自适应光学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4-30页 |
·液晶自适应光学存在的问题 | 第30-36页 |
·数据处理计算量大 | 第31-33页 |
·响应矩阵测量精度低 | 第33-34页 |
·开环控制效果差 | 第34-36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第2章 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数据并行处理的研究 | 第39-63页 |
·引言 | 第39-41页 |
·数据处理任务的分配 | 第41-46页 |
·基于多核CPU的并行质心探测算法 | 第46-51页 |
·哈特曼光斑阵列的整体质心探测并行算法 | 第47-50页 |
·哈特曼微透镜局部质心探测并行算法 | 第50-51页 |
·基于多GPU的并行波前重构算法 | 第51-57页 |
·基于单GPU的波前重构 | 第52-53页 |
·加快算法的数据访问速度 | 第53-55页 |
·Zernike模式的对称性 | 第55-56页 |
·多GPU并行波前重构 | 第56-57页 |
·缩短计算时间对校正效果的提高 | 第57-60页 |
·小结 | 第60-63页 |
第3章 提高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响应矩阵的测量精度 | 第63-81页 |
·引言 | 第63-65页 |
·影响响应矩阵测量精度的因素 | 第65-70页 |
·液晶波前校正器响应的非线性 | 第65-66页 |
·测量光路的静态像差 | 第66页 |
·测量过程的随机误差 | 第66-70页 |
·最小二乘响应矩阵测量方法 | 第70-79页 |
·最小二乘响应矩阵测量方法原理 | 第70-72页 |
·响应矩阵测量光路 | 第72-74页 |
·最小二乘响应矩阵测量方法的步骤 | 第74-75页 |
·最小二乘响应矩阵测量精度分析 | 第75-78页 |
·开环校正效果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第4章 基于系统传递函数辨识的开环自适应控制算法 | 第81-117页 |
·引言 | 第81页 |
·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理论传递函数 | 第81-87页 |
·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传递函数辨识 | 第87-100页 |
·系统辨识原理 | 第87-88页 |
·输入输出参数的选择 | 第88-91页 |
·基于预测的子空间系统辨识算法 | 第91-96页 |
·系统辨识光路及步骤 | 第96-98页 |
·系统辨识结果 | 第98-100页 |
·系统传递函数的性能分析 | 第100-105页 |
·传递函数的精度分析 | 第100-102页 |
·传递函数的一致性分析 | 第102-104页 |
·传递函数的时变性分析 | 第104-105页 |
·基于系统传递函数的开环自适应控制算法 | 第105-114页 |
·基于系统传递函数的开环控制目标的构造 | 第106-108页 |
·开环递推最小二乘自适应控制算法 | 第108-112页 |
·开环自适应控制器计算步骤 | 第112-113页 |
·开环自适应控制器效果 | 第113-114页 |
·小结 | 第114-11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结论 | 第117页 |
·研究展望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3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33-135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