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拉霉素生产菌的诱变及筛选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 ·前言 | 第7页 |
| ·阿维拉霉素的简介 | 第7-8页 |
| ·阿维拉霉素的作用机制 | 第8-9页 |
| ·促生长机制 | 第8页 |
| ·抑菌机制 | 第8-9页 |
| ·毒副作用与抗药性 | 第9页 |
| ·ARTP诱变阿维拉霉素生产菌的方法简介 | 第9页 |
| ·阿维拉霉素的合成途径 | 第9-10页 |
| ·阿维拉霉素的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立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3-20页 |
| ·菌种 | 第13页 |
| ·主要试剂 | 第13页 |
| ·培养基 | 第13-14页 |
| ·主要仪器 | 第14页 |
| ·实验方法 | 第14-18页 |
| ·筛选因子条件的确定 | 第14-15页 |
| ·诱变方法 | 第15-16页 |
| ·筛选方法 | 第16-17页 |
| ·培养方法 | 第17页 |
| ·菌株的菌丝以及孢子悬浮液的观察 | 第17-18页 |
| ·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 ·生物量测定 | 第18页 |
| ·发酵液中还原糖浓度测定 | 第18页 |
| ·氨基氮的测定 | 第18-19页 |
| ·pH的测定 | 第19页 |
|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法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0-47页 |
| ·筛选因子浓度的选择 | 第20-21页 |
| ·阿维拉霉素生产菌的诱变 | 第21-23页 |
| ·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法的结果 | 第21页 |
| ·常压室温等离子 (ARTP) 诱变的结果 | 第21-22页 |
| ·亚硝基胍 (NTG) 诱变的结果 | 第22-23页 |
| ·生产菌诱变后的选育及筛选因子的选择 | 第23-26页 |
| ·发酵液成分的分析 | 第26-27页 |
| ·发酵液成分的HPLC分析 | 第26页 |
| ·MALDI-TOF-MS检测发酵液的成分 | 第26-27页 |
| ·高产菌的实验观察 | 第27-29页 |
| ·初筛过程中的抑菌圈观察 | 第27页 |
| ·复筛过程中的抑菌圈观察 | 第27-28页 |
| ·高产菌株SVN-2 菌落形态的观察 | 第28-29页 |
| ·阿维拉霉素的单因素优化实验 | 第29-38页 |
| ·高产菌SVN-2 的生长曲线测定 | 第29-30页 |
| ·出发菌株与菌株SVN-2 摇瓶发酵曲线的比较 | 第30页 |
| ·碳源对阿维拉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30-32页 |
| ·氮源对阿维拉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生长因子对阿维拉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无机盐对阿维拉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 ·pH值对阿维拉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温度对阿维拉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36页 |
| ·接种量的确定 | 第36-37页 |
| ·装液量的确定 | 第37页 |
| ·转速的选择 | 第37-38页 |
|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阿维拉霉素的发酵条件 | 第38-44页 |
| ·PB实验选取主要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 ·最陡爬坡实验确定因素水平 | 第40-41页 |
| ·Box-Benhnken Design优化实验 | 第41-44页 |
| ·阿维拉霉素补料发酵的研究 | 第44-47页 |
| ·高产菌株SVN-2 优化后的发酵特性 | 第44页 |
| ·高产菌株SVN-2 的补料发酵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展望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