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

当代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研究--以夏津县为例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一、 选题的意义第10-13页
  (一) 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第10页
  (二) 维系我国政治稳定的关键第10-11页
  (三) 解决“三农”问题的助推器第11-12页
  (四) 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第12-13页
 二、 国内外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三、 研究目标、拟突破的难题及创新点第15-17页
  (一) 研究目标第15-16页
  (二) 拟突破的难题第16页
  (三) 创新点第16-17页
第二章 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第17-26页
 一、 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基本概念第17-19页
  (一) 政治参与的概念第17-18页
  (二) 政治参与中的“农民”第18-19页
  (三) 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概念第19页
 二、 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相关理论第19-26页
  (一) 西方民主参与理论第19-20页
  (二) 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政治参与理论第20-22页
  (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参与理论第22-26页
第三章 当代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第26-34页
 一、 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第26-28页
  (一) 建国后农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1949-1978)第26-27页
  (二)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1978-至今)第27-28页
 二、 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成就第28-30页
  (一) 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意识积极主动第28-29页
  (二) 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途径合法多样第29页
  (三) 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工具现代化第29-30页
  (四) 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理性化第30页
 三、 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表现第30-34页
  (一) 参与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第30-31页
  (二) 参与主体所获得的效能感较弱第31页
  (三) 政治参与过程明显失衡第31-32页
  (四) 政治冷漠问题突出第32页
  (五)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衍生并呈扩大趋势第32-34页
第四章 当代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4-41页
 一、 参与主体的知识水平和态度制约第34-35页
  (一) 知识水平有限,法制观念较弱第34-35页
  (二) 参与态度扭曲且无连贯积极性第35页
 二、 农村薄弱的经济基础的影响第35-36页
 三、 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规范不够第36-37页
  (一) 法律不完善且有明显“缺位”第36-37页
  (二) 制度不健全且有部分功能被曲解第37页
 四、 基层政府违规操作与政治不透明的双重阻碍第37-39页
  (一) 基层政府的违规操作第37-38页
  (二) 政治不透明的消极影响第38-39页
 五、 我国消极的传统政治文化干扰第39-41页
  (一) “愚忠”意识厚重第39-40页
  (二) 法治意识淡薄第40页
  (三) 宗族势力的影响第40-41页
第五章 夏津县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实践探索第41-50页
 一、 夏津县基本情况第41-42页
  (一) 夏津县自然情况第41页
  (二) 夏津县调查总体状况第41-42页
 二、 夏津县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具体实践第42-50页
  (一) 主体参与的实践情况第42-46页
  (二) 村民自治过程的实践情况第46-50页
第六章 完善当代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基本措施第50-58页
 一、 全面培育参与主体,建立健全农民协会第50-52页
  (一) 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第50-51页
  (二) 加大对农民政法知识的教育第51页
  (三) 建立健全农民协会第51-52页
 二、 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第52-53页
  (一) 加大农村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第52页
  (二)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第52-53页
 三、 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科学化第53-54页
  (一) 完善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第53页
  (二) 保障法律赋予农民的政治参与权利第53-54页
 四、 完善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建设第54-55页
  (一) 健全和完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54页
  (二) 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第54-55页
  (三) 完善信访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第55页
 五、 规范基层政府的行为第55-56页
  (一) 避免基层政权对村民自治的过度干预第55-56页
  (二) 教育政府工作人员树立人民公仆意识第56页
 六、 营造主动参与型的文化环境第56-58页
结束语第58-59页
注释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附录第63-66页
学术著作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协商民主视阈下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研究
下一篇:我国乡村协商民主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