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我国乡村协商民主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第10页
 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综述第10-12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论文的结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2-14页
  (一)论文的结构第12-13页
  (二)论文的创新及不足第13-14页
第二章 乡村协商民主理论概述第14-20页
 一、乡村协商民主理论概述第14-15页
  (一)协商民主第14页
  (二)乡村协商民主第14-15页
 二、乡村协商民主的价值分析第15-20页
  (一)协商民主的价值分析第15-18页
  (二)协商民主是我国乡村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第18-20页
第三章 乡村协商民主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第20-25页
 一、从民主恳谈和村务公开谈乡村协商民主发展现状第20-22页
  (一)民主恳谈会——以浙江温岭为例第20-21页
  (二)村务公开第21-22页
 二、我国乡村协商民主发展的特征第22-25页
  (一)发展受制度问题影响明显第22-23页
  (二)乡村经济发展影响着乡村协商民主参与主体的民主参与需求第23-24页
  (三)政治文化大环境和参与主体的政治文化素养问题第24-25页
第四章 乡村协商民主发展的影响因素分类第25-31页
 一、政治因素第25-26页
  (一)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基础第25-26页
  (二)乡村协商民主选举过程中的政治权利导向第26页
 二、经济因素第26-28页
  (一)经济发展与乡村协商民主主体的独立性的关系第27页
  (二)经济发展与乡村协商民主主体的平等性关系第27-28页
 三、文化因素第28-31页
  (一)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第28-29页
  (二)农民的文化程度和民主素养第29-31页
第五章 我国乡村协商民主建设中的影响因素利弊探究第31-36页
 一、影响因素与乡村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存在一致性第31-33页
  (一)政治民主化为乡村协商民主提供合法性基础第31页
  (二)经济发展为乡村协商民主提供物质基础第31-32页
  (三)农民参与为乡村协商民主提供基本保证第32-33页
 二、影响因素与乡村协商民主建设之间存在张力第33-36页
  (一)政治上存在非制度性张力第33-34页
  (二)经济上存在阶层分化与经济压力第34页
  (三)文化上存在协商意识淡薄和自组织羸弱第34-36页
第六章 我国乡村治理中协商民主的路径探究第36-42页
 一、乡村治理中协商民主的政治路径探究第36-38页
  (一)选举民主为主、协商民主为辅第36-37页
  (二)推动乡村基层自治,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第37页
  (三)探索制度化的道路:协商方式的改变第37-38页
 二、乡村治理中协商民主的文化路径探究第38-40页
  (一)重塑乡村行政文化,培养协商精神第39页
  (二)逐步培育村民的协商民主意识第39-40页
  (三)市民社会的发展与协商文化的培育第40页
 三、乡村协商民主建设的经济路径探究第40-42页
  (一)推动农村发展,增加社会资本第40页
  (二)推动农村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第40-42页
结语第42-43页
注释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研究--以夏津县为例
下一篇: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