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一、 论文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1-13页 |
| (一) 论文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 (二)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三、 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 (一) 重难点 | 第16-17页 |
| (二) 创新点 | 第17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协商民主与公民文化基本内容概述 | 第19-26页 |
| 一、 协商民主基本内容概述 | 第19-21页 |
| (一) 协商民主的概念 | 第19-20页 |
| (二) 协商民主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 二、 公民文化基本内容概述 | 第21-26页 |
| (一) 文化与政治文化 | 第21-22页 |
| (二) 公民文化的概念 | 第22-24页 |
| (三) 公民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协商民主与公民文化的内在联系 | 第26-32页 |
| 一、 协商民主与公民文化在内涵上的契合 | 第26-28页 |
| (一) 本质特征——平等与多元 | 第26-27页 |
| (二) 价值取向——包容与妥协 | 第27页 |
| (三) 主要行为方式——政治参与 | 第27-28页 |
| 二、 公民文化对协商民主的二重性影响 | 第28-30页 |
| (一) 对协商民主外在环境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二) 对协商民主内在精神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三、 协商民主对公民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 第30-32页 |
| (一) 主体认知层面——公民意识的养成 | 第30页 |
| (二) 主体能力层面——公民能力的提升 | 第30页 |
| (三) 主体实践层面——公民协商渠道的拓展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协商民主视阈下我国公民文化建设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32-39页 |
| 一、 协商民主视阈下我国公民文化建设困境 | 第32-34页 |
| (一) 公民主体意识、协商意识淡薄 | 第32-33页 |
| (二) 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协商能力仍有欠缺 | 第33-34页 |
| (三) 公共协商形式和渠道略显单一,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制约乏力 | 第34页 |
| 二、 协商民主视阈下我国公民文化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 (一) 公民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不够充分 | 第34-35页 |
| (二) 公民文化产生的制度保障尚不完善 | 第35-36页 |
| (三) 公民文化产生的文化环境有待营造 | 第36-37页 |
| (四) 公民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有待增强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协商民主视阈下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的目标分析 | 第39-44页 |
| 一、 建设以民主法治为前提的公民文化 | 第39页 |
| 二、 建设以政治共识为基础的公民文化 | 第39-40页 |
| 三、 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的公民文化 | 第40-41页 |
| 四、 建设以诚信和谐为特征的公民文化 | 第41-42页 |
| 五、 建设以政治理性为保障的公民文化 | 第42-44页 |
| 第六章 协商民主视阈下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44-50页 |
| 一、 协商民主和公民意识、公民能力培育 | 第44-47页 |
| (一) 加强公民教育 | 第44-45页 |
| (二)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5-46页 |
| (三) 积极构建公民社会 | 第46-47页 |
| 二、 协商民主和公民文化环境建设 | 第47-50页 |
| (一) 制度环境——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 第47-48页 |
| (二) 舆论环境——搭建丰富的协商交流平台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注释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