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坚持人民群众观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意义 | 第11-14页 |
(一) 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由来 | 第11-12页 |
(二) 历史证明:践行人民群众观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保障 | 第12-13页 |
(三) 坚持人民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 | 第13-14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整体思路 | 第15-17页 |
(一) 研究价值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三) 整体思路 | 第16-17页 |
四、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基本理论 | 第18-23页 |
一、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定义 | 第18-20页 |
(一) 政党 | 第18-19页 |
(二) 人民群众 | 第19-20页 |
二、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论述 | 第20-2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 第20-21页 |
(二) 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国外无产阶级政党处理人民群众关系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23-27页 |
一、国外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案例 | 第23-25页 |
(一) 苏联共产党与人民群众 | 第23-24页 |
(二) 越南共产党与人民群众 | 第24-25页 |
二、国外无产阶级政党处理人民群众关系的启示 | 第25-27页 |
(一) 要把人民群众放在重要位置 | 第25-26页 |
(二) 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要任务 | 第26页 |
(三) 要把改进党风作为重要基础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 | 第27-35页 |
一、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形成与发展 | 第27-33页 |
(一) 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民群众观 | 第27-28页 |
(二) 邓小平理论中的人民群众观 | 第28-29页 |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人民群众观 | 第29-30页 |
(四) 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民群众观 | 第30-31页 |
(五)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人民群众观 | 第31-33页 |
二、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群众观的经验启示 | 第33-35页 |
(一) 践行人民群众观应具备高度的思想自觉 | 第33页 |
(二) 践行人民群众观应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 | 第33-34页 |
(三) 践行人民群众观应加强作风建设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群众观的新问题新变化 | 第35-41页 |
一、新问题新变化 | 第35-36页 |
(一) 官僚主义 | 第35页 |
(二) 形式主义 | 第35-36页 |
(三) 贪污腐败 | 第36页 |
二、形成新问题新变化的主体因素 | 第36-38页 |
(一) 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观点淡化 | 第36-37页 |
(二) 部分党员干部作风不够端正 | 第37-38页 |
(三) 部分党员干部工作方法不够得当 | 第38页 |
三、形成新问题新变化的客体因素 | 第38-41页 |
(一) 社会阶层多元化 | 第38-39页 |
(二) 社会思想多样化 | 第39-40页 |
(三) 社会矛盾复杂化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群众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 第41-51页 |
一、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建设 | 第41-42页 |
(一) 树立群众第一的观点 | 第41-42页 |
(二) 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 | 第42页 |
(三) 坚定正确的权力观 | 第42页 |
二、抓好作风建设这个关键 | 第42-44页 |
(一) 经常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 | 第43页 |
(二) 强化责任意识,尽职尽责 | 第43页 |
(三) 坚持公道正派,廉洁自律 | 第43页 |
(四) 坚持务实高效、实打实为群众办事 | 第43-44页 |
三、统筹整合多方力量 | 第44-46页 |
(一)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 第44页 |
(二) 积极调动社会组织的优势 | 第44-45页 |
(三) 引导发动志愿者开展义务服务 | 第45-46页 |
(四) 党政机关发挥合力 | 第46页 |
四、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 第46-51页 |
(一) 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群众生活水平 | 第46-47页 |
(二) 加强文化建设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 第47-48页 |
(三) 建立健全法律机制维护群众权益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