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结构框架 | 第15-18页 |
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二、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文献法 | 第15-16页 |
(二)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第16页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页 |
四、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第18-27页 |
第一节 联盟建立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第18页 |
二、合作竞争理论 | 第18-19页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9页 |
四、价值链理论 | 第19页 |
第二节 联盟绩效评价理论及评价方法回顾 | 第19-22页 |
一、主观评价法 | 第20页 |
二、客观评价法 | 第20-21页 |
三、主客观综合评价法 | 第21-22页 |
第三节 联盟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5页 |
一、联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情况 | 第23-24页 |
二、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机制 | 第24页 |
三、合作伙伴的选择 | 第24-25页 |
四、利益相关者 | 第25页 |
第四节 其他联盟绩效指标体系构成的研究 | 第25-27页 |
一、国外学者对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26页 |
二、国内学者对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组建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第27-39页 |
第一节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概况 | 第27-28页 |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过程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明确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核心地位 | 第28-31页 |
第三节 联盟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原因 | 第31-35页 |
一、跨国公司的优势 | 第31-33页 |
(一)规模优势和资金优势 | 第31-32页 |
(二)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 第32页 |
(三)创新优势 | 第32页 |
(四)品牌与企业文化的优势 | 第32-33页 |
二、跨国公司发展中的瓶颈与问题 | 第33-35页 |
(一)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 第33-34页 |
(二)新全球挑战者的快速崛起 | 第34-35页 |
第四节 在我国跨国公司与联盟的互补性分析 | 第35-39页 |
一、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情况 | 第35-37页 |
二、跨国公司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互补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联盟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9-52页 |
第一节 联盟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9-46页 |
一、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9-45页 |
(一)财务层面 | 第41-42页 |
(二)客户与市场层面 | 第42-43页 |
(三)内部业务流程方面 | 第43-44页 |
(四)学习与成长方面 | 第44页 |
(五)领导力和社会责任 | 第44-45页 |
二、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45-46页 |
第三节 联盟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第46-52页 |
一、权重的计算方法 | 第47-50页 |
(一)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7-49页 |
(二)熵权法确定权重 | 第49-50页 |
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52-61页 |
第一节 我国移动通讯行业背景 | 第52页 |
第二节 我国TD产业联盟发展情况 | 第52-55页 |
一、我国TD产业联盟简介 | 第52-53页 |
二、我国TD产业联盟取得成果 | 第53-55页 |
(一)对我国 3G市场影响 | 第53-54页 |
(二)对我国 4G市场影响 | 第54-55页 |
(三)主要企业的表现 | 第55页 |
第三节 模型的实施 | 第55-59页 |
一、权重的确定 | 第55-57页 |
二、模糊综合评价 | 第57-59页 |
第四节 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第六章 对策建议 | 第61-67页 |
第一节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 第61-63页 |
一、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 第61-62页 |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加强我国跨国公司的全球企业公民建设 | 第63-65页 |
一、加强我国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运营能力 | 第63-64页 |
二、培育和提升我国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形象 | 第64-65页 |
第三节 加强联盟自身建设,完善联盟相关机制 | 第65-67页 |
一、加强联盟信任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 第65页 |
二、加强组织间学习能力 | 第65-66页 |
三、加强支持机制的完善 | 第66-6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71页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67-69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以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69-71页 |
一、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 第69页 |
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 | 第76-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本人在读研期间参与研究及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