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 ·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 ·关于大话文化的研究 | 第12页 |
| ·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关于恶搞文化的研究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话语狂欢”的表现及其特征 | 第15-25页 |
| ·话语狂欢的表现 | 第15-19页 |
| ·大话文化 | 第15-16页 |
| ·网络语言 | 第16-17页 |
| ·恶搞 | 第17-18页 |
| ·火星体 | 第18-19页 |
| ·冷笑话 | 第19页 |
| ·话语狂欢的特征 | 第19-25页 |
| ·反传统性 | 第20页 |
| ·宣泄性 | 第20-21页 |
| ·大众性 | 第21-22页 |
| ·对话性 | 第22-23页 |
| ·娱乐性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话语狂欢”的归因分析 | 第25-35页 |
| ·社会层面 | 第25-29页 |
|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 第25-26页 |
| ·西方文化的渗透 | 第26-27页 |
| ·文化消费主义的盛行 | 第27页 |
| ·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 | 第27-29页 |
| ·个体层面 | 第29-35页 |
| ·青少年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反叛性” | 第29-31页 |
| ·青少年社会生活经验的缺乏:“从众性” | 第31-35页 |
| 第四章 “话语狂欢”对道德教育的冲击与应对 | 第35-53页 |
| ·“话语狂欢”对青少年的影响 | 第35-43页 |
| ·“话语狂欢”对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影响 | 第35-37页 |
| ·“话语狂欢”对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影响 | 第37-38页 |
| ·“话语狂欢”对青少年道德意志的影响 | 第38-40页 |
| ·“话语狂欢”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影响 | 第40-42页 |
| ·“话语狂欢”对青少年道德信念的影响 | 第42-43页 |
| ·“话语狂欢”对道德教育的挑战 | 第43-48页 |
| ·“话语狂欢”对道德教育目的的影响 | 第43-45页 |
| ·“话语狂欢”对道德教育内容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话语狂欢”对道德教育过程的影响 | 第46页 |
| ·“话语狂欢”对道德教育方法的影响 | 第46-48页 |
| ·“话语狂欢”的道德教育应对 | 第48-53页 |
| ·更新道德教育理念,正视和科学认知“话语狂欢”文化 | 第48-49页 |
| ·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发掘“话语狂欢”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 第49-50页 |
| ·拓宽道德教育渠道,通过多元渠道实施道德教育 | 第50-51页 |
| ·调整道德教育内容,针对各种消极“话语狂欢”文化开展教育活动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附录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