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劳动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1. 导论第15-21页
   ·研究背景第15-16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第17-19页
   ·研究方法第19-20页
   ·创新与不足第20-21页
2. 文献梳理、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第21-41页
   ·文献梳理第21-29页
     ·劳动力流动的国内外研究第21-24页
     ·区域收入差距的国内外研究第24-29页
   ·空间经济学基本理论第29-39页
     ·空间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第29-31页
     ·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第31-33页
     ·空间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第33-35页
     ·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结论第35-39页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第39-41页
3. 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第41-57页
   ·劳动力流动的数据描述第42-52页
     ·劳动力流动的总体情况第42-43页
     ·我国劳动力省际流动的分布特征第43-48页
     ·我国劳动力省际流动的动态特征第48-52页
   ·区域收入差距的数据描述第52-56页
     ·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第52-55页
     ·区域收入差距的区域分解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4.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的模型分析第57-82页
   ·基本模型第58-63页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58-59页
     ·消费者行为第59-61页
     ·生产者行为第61-63页
   ·模型的仿真分析第63-69页
     ·瞬时均衡的确定第63-64页
     ·数值模拟图解第64-69页
   ·现实数据的印证第69-71页
   ·实证检验:劳动地理集中与收入水平的面板数据模型第71-78页
     ·计量模型、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第71-74页
     ·面板分析第74-76页
     ·结果分析与基本结论第76-78页
   ·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再平衡第78-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第82-87页
   ·研究结论第82-84页
   ·政策建议第84-87页
参考文献第87-92页
附录第92-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市场歧视对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工资差异的影响
下一篇:失地农民聚居地区域创业研究--以成都失地农民聚居地R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