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5页 |
|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8-9页 |
| ·缘由 | 第8-9页 |
| ·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国内外对先秦儒家道德思想的研究 | 第9-11页 |
| ·国内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研究 | 第11-13页 |
| ·研究现状总评述 | 第13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 ·基本思路 | 第13页 |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15-31页 |
|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 第15-23页 |
| ·调查的对象及内容 | 第15页 |
|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总结 | 第15-23页 |
|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 第23-27页 |
| ·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1页 |
|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先秦儒家道德思想概述 | 第31-43页 |
| ·先秦儒家道德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31-32页 |
| ·经济背景:生产变革,经济发展 | 第31页 |
| ·政治背景:诸侯争霸,社会动乱 | 第31-32页 |
| ·文化背景:百家争鸣,寻求秩序 | 第32页 |
| ·教育背景:教育改革,私学兴起 | 第32页 |
| ·先秦儒家道德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 ·孔子:本性相近 | 第32-33页 |
| ·孟子:本性为善 | 第33页 |
| ·荀子:本性为恶 | 第33-34页 |
| ·先秦儒家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实现途径和方法 | 第34-40页 |
| ·先秦儒家道德的基本内容 | 第34-36页 |
| ·先秦儒家道德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 第36-40页 |
| ·先秦儒家道德的价值内涵 | 第40-43页 |
| ·修身正己:道德教育的起点 | 第40页 |
| ·教化天下:道德教育的价值 | 第40-41页 |
| ·内化育人:道德教育的实践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先秦儒家道德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探索 | 第43-54页 |
| ·教育理念: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 | 第43-44页 |
| ·德教为先 | 第43-44页 |
| ·以人为本 | 第44页 |
| ·教育目标:完善道德教育目标,构建合理的教育目标体系 | 第44-45页 |
| ·教育目标层次性 | 第45页 |
| ·教育目标具体性 | 第45页 |
| ·教育内容: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家道德精髓,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 第45-49页 |
| ·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家道德教育内容 | 第45-48页 |
| ·合理设置传统道德文化通识课程 | 第48页 |
| ·重视道德实践教育 | 第48-49页 |
| ·教育方法: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 第49-52页 |
| ·教育者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 第49页 |
| ·因材施教,注重大学生个性发展 | 第49页 |
| ·启发诱导,调动大学生主动性 | 第49-50页 |
| ·寓德于教,把道德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 | 第50页 |
| ·陶冶环境,熏陶大学生的品德 | 第50-51页 |
| ·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51-52页 |
| ·教育保障:加强大学生道德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大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 第52-54页 |
| ·加强道德管理制度建设 | 第52-53页 |
| ·完善大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 第53-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 附录 关于先秦儒家伦理道德的当代教育调查问卷 | 第60-64页 |
| 详细摘要 | 第6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