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31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2-14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5-26页 |
四、写作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26-2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28-31页 |
第一章 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 第31-49页 |
第一节 社会的变革与儒学地位的终结 | 第31-39页 |
一、制度危机与儒学地位的动摇 | 第31-35页 |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地位的终结 | 第35-39页 |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文化的转型 | 第39-49页 |
一、西学东渐与文化的选择问题 | 第39-45页 |
二、文化的转向与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 第45-49页 |
第二章 文化主体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 第49-79页 |
第一节 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 第49-58页 |
一、士大夫阶层的没落与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兴起 | 第50-56页 |
二、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承 | 第56-58页 |
第二节 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58-73页 |
一、改良派与革命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 | 第58-62页 |
二、取径东洋与以俄为师 | 第62-66页 |
三、思想上的争锋 | 第66-71页 |
四、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 | 第71-73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基础 | 第73-79页 |
一、特殊国情下的中国无产阶级 | 第73-76页 |
二、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与普及 | 第76-79页 |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理想社会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 第79-108页 |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中理想社会观 | 第79-88页 |
一、先秦时期大同理想的建构 | 第79-83页 |
二、汉代以后大同理想的深化 | 第83-88页 |
第二节 近代以来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实践 | 第88-100页 |
一、人间天国的社会理想 | 第88-90页 |
二、康有为的《大同书》 | 第90-93页 |
三、民生社会主义的政治诉求 | 第93-95页 |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与实践 | 第95-100页 |
第三节 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 第100-108页 |
一、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 第101-104页 |
二、共产主义与中国传统理想社会观的比较 | 第104-108页 |
第四章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 第108-151页 |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 第108-119页 |
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109-112页 |
二、民本思想所传达的价值内涵 | 第112-115页 |
三、传统民本思想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启示 | 第115-119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 | 第119-135页 |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9-127页 |
二、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认识 | 第127-131页 |
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比较 | 第131-135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的理论发展 | 第135-151页 |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的理论成果 | 第135-145页 |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 第145-147页 |
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发展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 第147-151页 |
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唯物论和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 第151-16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相通性 | 第151-161页 |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第151-157页 |
二、中国传统哲学对知与行的认识 | 第157-16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在唯物论和辩证法上的相通性 | 第161-166页 |
一、中国传统哲学朴素的唯物主义 | 第161-164页 |
二、辩证的思维方法 | 第164-166页 |
结语 | 第166-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1页 |
(一) 经典文献 | 第174页 |
(二) 学术著作 | 第174-176页 |
(三) 中文译著 | 第176-177页 |
(四) 学术论文 | 第177-180页 |
(五) 外文文献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