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法苑珠林》研究--晋唐佛教的文化整合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4页
引言第14-21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二、研究史综述第15-20页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目标第20-21页
第一章 《法苑珠林》与其所体现的文化切面第21-43页
 第一节 《法苑珠林》概貌第21-25页
  一、《法苑珠林》作者道世生平第21-23页
  二、《法苑珠林》的版本问题第23-25页
 第二节 从《法苑珠林》设篇看类书所体现的文化切面第25-43页
第二章 被祭祀的佛陀——《法苑珠林·祭祠篇》研究第43-65页
 第一节 祭祀在中土第43-47页
  一、中土祭祀活动的重要性第43-45页
  二、对待鬼神理性态度的出现第45-47页
 第二节 佛教初传中国的介质与问题第47-57页
  一、契合的介质第47-48页
  二、调整的必要性第48页
  三、调整的过程、限度、结果第48-57页
 第三节 《法苑珠林·祭祠篇》思想及价值第57-65页
  一、《祭祠篇》用意探讨第57-60页
  二、从道世的探讨看唐代盂兰盆节操办中存在问题第60-65页
第三章 新态度与旧传统:佛教与中土巫术文化——《祈雨》、《眠梦》、《占相》等篇的研究第65-107页
 第一节 佛教与祈雨——《祈雨篇》研究第65-90页
  一、中土祈雨巫术及其思想基础第65-69页
  二、佛教对“雨”的观念及降雨方式第69-82页
  三、佛教与中土祈雨的结合及影响——《祈雨篇》思想探讨第82-90页
 第二节 关于咒术、梦、占相的新理论——《眠梦篇》《占相篇》《咒术篇》研究第90-107页
  一、从《眠梦篇》看佛教“梦”理论第90-95页
  二、佛教关于“占相”、“咒术”的理论与态度——《占相篇》《咒术篇》研究第95-107页
第四章 佛教与儒治社会伦理的互释——《轮王》、《君臣》、《至诚》、《忠孝》等篇的研究第107-156页
 第一节 佛教与中土“君道”——《轮王篇》《君臣篇》《纳谏篇》研究第109-127页
  一、“君道”的选择与中土伦理思想的确立第109-111页
  二、佛教与君道的交集第111-117页
  三、《轮王篇》、《君臣篇》、《纳谏篇》体现的君道理论第117-127页
 第二节 佛教与君子人格——《审察》、《思慎》、《俭约》、《惩过》、《和顺》等篇的研究第127-142页
  一、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与维度第127-131页
  二、佛教精神与君子人格的互释——《至诚》、《俭约》、《审察》、《和顺》、《思慎》等篇的研究第131-142页
 第三节 佛教与核心伦理之“忠孝”——《忠孝篇》研究第142-156页
  一、儒家“忠”与“孝”的分离与会通第142-145页
  二、佛教本有的“忠孝”观第145-146页
  三、佛教在“忠孝”辩难中的表现第146-152页
  四、从《忠孝篇》《不孝篇》看佛教与中土“忠孝”观的整合方向第152-156页
第五章 在因果之链中:中土普遍观念的转化——《业因》、《受报》、《罪福》等篇的研究第156-197页
 第一节 从《业因篇》、《受报篇》看佛教的因果论第156-167页
  一、“业”的理论——《业因篇》第157-163页
  二、“报”的理论——《受报篇》第163-167页
 第二节 中土的善恶报应观及其冲突第167-182页
  一、中土的善恶报应观第167-172页
  二、佛教业报因果论与中土报应观的冲突与统一第172-182页
 第三节 从“富贵”、“贫贱”等篇看因果论之“用”第182-197页
  一、社会现象因果化——富贵、贫贱、债负、诤讼、谋谤等篇的探讨第182-189页
  二、业报因果论的惩戒效用第189-197页
第六章 从《呗赞篇》《奖导篇》看佛教音乐中国化第197-235页
 第一节 印度佛教音乐的种类和内容第197-215页
  一、佛教诞生之时的印度音乐种类第197-201页
  二、推动佛教应用音乐的行为第201-211页
  三、佛教对“声”的追求第211-215页
 第二节 从慧皎与道世的论述看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基础第215-219页
  一、慧皎与道世的论述第215-217页
  二、佛教音乐中国化的环境基础第217-219页
 第三节 从《呗赞篇》《奖导篇》看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几个概念第219-235页
  一、转读与梵呗第219-222页
  二、从唱导到讲导第222-235页
第七章 从《法苑珠林》看叙事文学在文化整合中的变迁第235-253页
 第一节 惩戒故事的中国规范:女性惩戒第235-241页
  一、印度佛教本有的女性惩戒第235-238页
  二、惩戒意味的更改:中土创造的女性惩戒故事第238-241页
 第二节 叙事演变的另一种途径:佛教与桃源第241-253页
  一、佛教桃源体叙事面貌辨析第241-243页
  二、佛教桃源叙事的源头追溯第243-248页
  三、佛教桃源进入汉文化后可能的发展途径第248-253页
结语第253-261页
参考文献第261-265页
致谢第265-26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267页

论文共2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台智者大师圆融哲学的形成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