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表目录 | 第12-13页 |
绪论 | 第13-2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21页 |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1-2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8页 |
第一章 历代史志子部小说著录之沿革 | 第28-64页 |
第一节 历代史志子部小说著录数量与序列整理 | 第28-32页 |
第二节 历代史志子部小说著录标准 | 第32-57页 |
一、编纂体例 | 第33-37页 |
二、历代史志子部小说观念变迁 | 第37-57页 |
第三节 今人文言小说专科目录编纂之综述 | 第57-64页 |
一、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 | 第58页 |
二、程毅中《古小说简目》 | 第58-59页 |
三、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 | 第59-60页 |
四、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 | 第60-61页 |
五、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 | 第61-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二章 《清史稿·艺文志》、《补编》、《拾遗》及其小说类属著录情况考述 | 第64-83页 |
第一节 《清志》及其类属子部小说著录特点 | 第64-73页 |
一、《清志》主要编纂者考述 | 第64-68页 |
二、体例 | 第68页 |
三、版本流传:“关内本”、“关外本” | 第68-69页 |
四、批评与订误 | 第69-73页 |
第二节 《补编》及其类属子部小说著录特点 | 第73-75页 |
一、编纂者 | 第73-74页 |
二、体例之沿革 | 第74页 |
三、批评与订误 | 第74-75页 |
第三节 《拾遗》及其类属子部小说著录特点 | 第75-83页 |
一、编纂者及其补撰动机 | 第75-77页 |
二、体例之沿革与创新 | 第77-78页 |
三、批评与订误 | 第78-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三章 《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拾遗》子部小说著录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83-97页 |
第一节 “三志”的成书背景 | 第83-86页 |
第二节 “三志”子部小说著录来源考 | 第86-93页 |
第三节 “三志”编纂者的编纂态度及标准 | 第93-97页 |
一、个人偏好 | 第93-95页 |
二、收书标准 | 第95-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第四章 《清史稿·艺文志》与清代公私书目著录清代小说之比较 | 第97-143页 |
第一节 《清史稿·艺文志》与《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清代小说之比较 | 第97-109页 |
一、《总目》著录之清代小说 | 第99-104页 |
二、《清志》之失录与《总目》之著录 | 第104-106页 |
三、《清志》之著录与《总目》之不录 | 第106-109页 |
第二节 《清史稿·艺文志》与清代私家书目著录清代小说之比较 | 第109-143页 |
一、《清志》与八家目小说作品的著录与失录 | 第110-119页 |
二、《清志》与八家同录的小说著作 | 第119-122页 |
三、《清志》与八家目之图书著录异同 | 第122-142页 |
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五章 “三志”子部小说著录之小说史研究意义 | 第143-166页 |
第一节 “三志”子部小说著录之商榷 | 第143-149页 |
第二节 四种小说史引书与“三志”著录比较 | 第149-160页 |
第三节 重写清代文言小说史的思考 | 第160-165页 |
小结 | 第165-166页 |
结论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83页 |
附录 | 第183-255页 |
一、历代史志子部小说著录沿革表(汉代至宋代) | 第183-221页 |
二、“三志”与清、近代公私书目子部小说著录表 | 第221-25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255-256页 |
后记 | 第256-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