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产业链竞争力:亟须治理 | 第14-15页 |
·产业链治理:多主体多层次协调 | 第15-18页 |
·产业链竞争力研究的基本假设条件 | 第18-19页 |
·研究问题 | 第19-20页 |
·分析框架 | 第20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附录 | 第21-24页 |
第二章 产业链 | 第24-45页 |
·产业链的概念结构 | 第24-29页 |
·对产业链使用的不同理解 | 第24-25页 |
·经济活动的层次结构及产业链的逻辑概念 | 第25-26页 |
·产业链的经济概念 | 第26-29页 |
·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区别 | 第29-31页 |
·概念差异 | 第29-31页 |
·区别与联系 | 第31页 |
·产业链是产业活动的一种分工表达 | 第31-37页 |
·产业链是分工促进生产率提高的一种实现形式 | 第32-33页 |
·劳动分工的质变过程 | 第33-34页 |
·产业链分工是通过分工的质变实现生产率的动态变化 | 第34-37页 |
·产业链分工发展模型 | 第37-43页 |
·分工受限于与市场范围相关联的专业化经济 | 第37-38页 |
·分工受限于联结密度,协作创造新生产率 | 第38-41页 |
·产业链分工程度模型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产业链竞争力 | 第45-84页 |
·竞争的概念及不同的竞争观 | 第45-52页 |
·竞争的概念 | 第45-47页 |
·斯密的竞争观 | 第47-48页 |
·竞争的均衡观 | 第48-50页 |
·竞争的演化观 | 第50-51页 |
·竞争的制度观 | 第51-52页 |
·竞争形式的演变 | 第52-59页 |
·静态竞争和动态竞争 | 第52-53页 |
·市场竞争和产业竞争 | 第53-55页 |
·李嘉图式竞争、整合竞争与产业链竞争 | 第55-59页 |
·产业链竞争力的形成 | 第59-74页 |
·对竞争力概念的质疑 | 第59-60页 |
·竞争力的内涵 | 第60-64页 |
·竞争力的性质 | 第64-67页 |
·竞争力治理的必要性 | 第67-71页 |
·产业链竞争力的形成过程 | 第71-74页 |
·产业链租金的构成 | 第74-79页 |
·租金 | 第74-75页 |
·租金类型 | 第75-76页 |
·企业利润的结构 | 第76-78页 |
·产业链租金的构成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4页 |
第四章 产业链治理 | 第84-142页 |
·治理及其类型 | 第84-92页 |
·治理的内涵 | 第84页 |
·治理的一般类型 | 第84-92页 |
·产业链作为产业活动的一种协调形式 | 第92-94页 |
·产业链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94-95页 |
·产业链租金产生的资源基础 | 第95-99页 |
·资源基础观 | 第96页 |
·知识基础观 | 第96-97页 |
·不同种类的资源产生不同的租金,不同性质的租金需不同的组织安排 | 第97-98页 |
·资源基础的变化需要治理制度的变化 | 第98-99页 |
·产业链租金实现的组织安排 | 第99-118页 |
·产业链经济活动的微观组织安排 | 第99-113页 |
·产业链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模式 | 第113-118页 |
·产业链租金发展的结构约束 | 第118-123页 |
·产业链上的企业间关系结构 | 第118-120页 |
·产业链上产业结构相关多样性 | 第120-123页 |
·产业链聚集外部经济的实现范围 | 第123-126页 |
·外部经济的实现范围 | 第123-124页 |
·基于分工的内部规模与外部规模的经济性统 | 第124-126页 |
·产业链的治理模式 | 第126-128页 |
·产业链治理与产业链竞争力的关系小结 | 第128页 |
附录 | 第128-142页 |
第五章 产业链竞争与产业链治理:基于现实案例的考察 | 第142-157页 |
·产业链竞争失灵的现实表现 | 第142-144页 |
·缺乏治理的产业链结构,易受外部冲击 | 第142-143页 |
·“一损俱损”效应 | 第143-144页 |
·产业链竞争失灵的现实治理机制 | 第144-156页 |
·垂直整合 | 第144-145页 |
·联合投资 | 第145-147页 |
·多边合作 | 第147-148页 |
·战略共振 | 第148-150页 |
·嵌套机制 | 第150-156页 |
附录 | 第156-157页 |
第六章 产业链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及理论假说 | 第157-167页 |
·产业链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157页 |
·产业链竞争力理论分析模型与假说 | 第157-159页 |
·产业链竞争力理论分析模型推导 | 第157-158页 |
·理论假说 | 第158-159页 |
·主要指标解释 | 第159-165页 |
·市场规模与联结密度 | 第159-160页 |
·产业链组织模式 | 第160-162页 |
·产业链竞争力 | 第162-163页 |
·产业链结构的相关多样性 | 第163-164页 |
·政府干预程度 | 第164-165页 |
附录 | 第165-167页 |
第七章 电子设备产业链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基于10省市2000-2007年面板数据 | 第167-199页 |
·电子设备产业链竞争力在地区之间的显著差异 | 第167-170页 |
·变量描述与统计描述 | 第170-175页 |
·变量描述 | 第170-171页 |
·变量的统计描述 | 第171-172页 |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172-175页 |
·散点图 | 第175页 |
·分析层次与研究对象 | 第175-179页 |
·控制变量、工具变量的筛选与内生性检验 | 第179-183页 |
·产业链分工程度的实证分析 | 第183-186页 |
·产业链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第186-196页 |
·约束模型 | 第186-187页 |
·无约束模型 | 第187-190页 |
·带虚拟变量的模型 | 第190-196页 |
·研究结果 | 第196-199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99-202页 |
·研究结论 | 第199-200页 |
·产业链是产业与空间相互交织的一种分工与协调形式 | 第199页 |
·产业链竞争力的形成 | 第199页 |
·地区产业链竞争力形成的源泉 | 第199-200页 |
·产业链治理模式对产业链竞争力影响的差异 | 第200页 |
·政策建议 | 第200页 |
·研究中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200-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25页 |
后记 | 第225-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