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一) 与对象宾语相关的研究 | 第11-14页 |
1. 宾语及动宾语义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对象宾语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 与一系动词有关的研究 | 第14-16页 |
1. “系”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 一系动词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三、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 语料来源 | 第17页 |
四、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对象宾语一系动词概述 | 第19-37页 |
一、 对象宾语的相关问题 | 第19-33页 |
(一) 对象宾语的界定 | 第19-26页 |
1. 对象宾语的界定标准 | 第20-25页 |
2. 对象宾语与受事宾语的区分 | 第25-26页 |
(二) 对象宾语的构成和类型 | 第26-31页 |
1. 对象宾语的构成 | 第26-29页 |
2. 对象宾语的类型 | 第29-31页 |
(三) 对象宾语的语义特征 | 第31-33页 |
1. [+弱受动性] | 第31-32页 |
2. [-变化性] | 第32-33页 |
二、 对象宾语动词及对象宾语一系动词 | 第33-37页 |
(一) 对象宾语动词 | 第33页 |
(二) 对象宾语一系动词 | 第33-37页 |
1. 系 | 第33-34页 |
2. 一系动词 | 第34页 |
3. 对象宾语一系动词 | 第34-35页 |
4.《词典》中的对象宾语一系动词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对象宾语一系动词语义分析 | 第37-57页 |
一、 对象宾语一系动词的语义类型 | 第37-45页 |
(一) 交际类 | 第37-41页 |
1. 言语交际类 | 第38-40页 |
2. 行为交际类 | 第40-41页 |
3. 间接交际类 | 第41页 |
(二) 感知类 | 第41-44页 |
1. 情感类 | 第42-43页 |
2. 认知类 | 第43-44页 |
(三) 关系类 | 第44-45页 |
二、 对象宾语一系动词的语义特征 | 第45-57页 |
(一) [+弱动作性]、[-致变性] | 第46-49页 |
(二) [+自主]、[+可控] | 第49-52页 |
(三) [+持续] | 第52-57页 |
第四章 对象宾语一系动词句法分析 | 第57-84页 |
一、 对象宾语一系动词的句式分析 | 第57-67页 |
(一) 基本句式“NP1+V+NP2” | 第57-60页 |
(二) NP1+与/对/对于/向+NP2+(很/进行)+V | 第60页 |
(三) 对于/关于+ NP2,NP1(+adv)+V | 第60-61页 |
(四) “NP1+把+NP2+V+(了)”和“NP2+被+NP1+V+(了)” | 第61-62页 |
(五) 兼语句“NP1+VP1+NP2+VP2” | 第62-63页 |
(六) 小句宾语句“NP1+VP1+NP2+VP2(+NP3)” | 第63-67页 |
二、 对象宾语一系动词的扩展形式探究 | 第67-84页 |
(一) 对象宾语一系动词带“着、了、过”情况 | 第67-75页 |
1. 带“了”的情况 | 第67-70页 |
2. 带“着”的情况 | 第70-72页 |
3. 带“过”的情况 | 第72-75页 |
(二) 对象宾语一系动词带补语情况 | 第75-84页 |
1. 动词带数量补语 | 第75-79页 |
2. 动词带结果补语 | 第79-80页 |
3. 动词带趋向补语 | 第80-84页 |
结语 | 第84-86页 |
附录 1 | 第86-88页 |
附录 2 | 第88-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