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九华山佛教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绪论 | 第15-28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5-16页 |
二、学术史回顾与检讨 | 第16-24页 |
三、史料概述 | 第24-26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6-27页 |
五、创新点与难点 | 第27-28页 |
第一章 明代之前的九华山佛教 | 第28-55页 |
第一节 唐代佛教的传入及初步发展 | 第28-50页 |
一、初传时间诸说 | 第29-30页 |
二、初传时间考证 | 第30-31页 |
三、初步发展 | 第31-50页 |
第二节 宋元时期持续发展 | 第50-55页 |
第二章 明清时期佛教名山的形成 | 第55-100页 |
第一节 佛教名山形成时间考 | 第55-59页 |
第二节 地藏道场的形成与巩固 | 第59-86页 |
一、地藏信仰 | 第60-80页 |
二、释地藏与地藏菩萨的混淆 | 第80-86页 |
第三节 帝王僧俗对地藏道场的护持和弘传 | 第86-100页 |
一、帝王护持 | 第86-95页 |
二、名僧及士人的弘传 | 第95-100页 |
第三章 地藏信仰 | 第100-120页 |
第一节 僧人宣扬地藏信仰,践行地藏精神 | 第100-114页 |
一、宣扬地藏信仰 | 第100-104页 |
二、践行地藏精神 | 第104-114页 |
第二节 信众朝拜地藏菩萨 | 第114-117页 |
一、士人 | 第114-115页 |
二、普通百姓 | 第115-117页 |
第三节 “遗迹”与传说故事 | 第117-120页 |
第四章 佛学 | 第120-130页 |
第一节 佛学发展 | 第120-124页 |
第二节 宗派 | 第124-130页 |
第五章 僧人 | 第130-152页 |
第一节 僧人群体 | 第130-139页 |
第二节 管理与保护 | 第139-142页 |
一、管理 | 第139-141页 |
二、保护 | 第141-142页 |
第三节 僧伽教育 | 第142-144页 |
一、讲经传戒 | 第142-144页 |
二、办学 | 第144页 |
第四节 生活来源 | 第144-152页 |
一、香火 | 第145-146页 |
二、化缘 | 第146-147页 |
三、庄田 | 第147-148页 |
四、商业 | 第148-152页 |
第六章 寺院建筑 | 第152-216页 |
第一节 修建 | 第152-195页 |
一、明中前期以恢复为主 | 第152-155页 |
二、明后期至清中前期大规模修建 | 第155-162页 |
三、清后期再次以恢复为主 | 第162-195页 |
第二节 修建寺院的经济来源 | 第195-198页 |
一、僧人募化 | 第196-197页 |
二、官民捐助 | 第197-198页 |
三、官助 | 第198页 |
第三节 主要寺院简介 | 第198-211页 |
第四节 建筑特色 | 第211-216页 |
一、依山就势,布局灵活 | 第211-212页 |
二、类型多样,造型独特 | 第212-213页 |
三、装饰精美,艺术性强 | 第213-214页 |
四、借物入境,突出功用 | 第214-216页 |
第七章 特点与影响 | 第216-248页 |
第一节 特点 | 第216-224页 |
一、香火旺盛 | 第216-217页 |
二、儒释道三教融合 | 第217-224页 |
第二节 影响 | 第224-248页 |
一、对政治的影响 | 第224-227页 |
二、对经济的影响 | 第227-231页 |
三、对文化的影响 | 第231-248页 |
余论 | 第248-250页 |
参考文献 | 第250-262页 |
致谢 | 第262-264页 |
个人简历 | 第264页 |